遭遇巨大舆情后,西贝到底要怎么做?
这是近期舆论场频繁讨论的一个现实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西贝想通过“西贝品味早读”这个官方账号传播一些温情故事来重新唤起顾客的“美好回忆”,但似乎并不奏效。“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祖孙三代吃西贝”“一碗汤被送一套房”“宝宝厌食被治愈”等故事出来一个就被群嘲一次。

对于西贝来说,多做、少做、不做,似乎都不合适,一时陷入茫然无措的境地。
如果以人体来作比,遭遇巨大舆情之后的涉事单位就像刚生完一场大病的人一样,伤口刚刚愈合或者尚未愈合,这时候既要静养,也需要改变旧有习惯。一场新的康复活动才刚刚开始。
遭遇巨大舆情后,西贝不要“用力过猛”。
一次巨大舆情发酵过程,其实就是社会民众情绪动员过程。舆情刚刚平息之时,民众的情绪还在,并未完全消散,不可再次紧急动员。
这时候的任何新动作都要考虑民众的接受程度,不能重新激起民众的愤怒。
比如,西贝主打的儿童餐食材新鲜程度已经引发民众的不满,这时候当然应该少说多做,以新鲜的食材慢慢恢复民众尤其是家长的信任。但是,如果你急于求成,在文宣上假借儿童之口说出“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这样的煽情之语,你一定会引发新一轮挞伐之声。
民众会认为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了,没有反省,也没有真诚,总要扳回一城。
遭遇巨大舆情后,西贝不要“屡教不改”。
人们常说,对于舆情,不要太当回事,也不能不当回事。
什么时候要当回事呢?就在遭遇巨大舆情之后。
现在不是西贝讲温情的故事的时候,你用“西贝品味早读”这个官方账号天天发“意林体”故事,就是给媒体、自媒体、网民提供源源不断提供“屡教不改”“我行我素”的素材,对品牌形象的再塑造毫无用处。
西贝真的要改变,一是降价;一是改变制作模式。
如果采取降价战略,那就明确哪些食材是预制的、哪些食材是半预制的、哪些食材是现场制作的,分类标价,童叟无欺。比萨莉亚便宜,还比萨莉亚好吃,你就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如果不降价,那就改变制作模式,全部现场制作,一分钱一分货。“西贝品味早读”这个官方账号与其天天发鸡汤文,还不如天天发各家门店现场炒菜的视频。如果有自信,西贝也可以重新全面开放后厨,接受社会的检验。
反正之前“底”已经被人看穿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没准西贝可以迎来新的转机。
相反,如果什么都不改变,一味发鸡汤文,一味门可罗雀,就不知道西贝能撑多久了。从目前来看,西贝很难撑到顾客“互联网记忆”消失的那一天。
遭遇巨大舆情后,西贝不要“归咎于人”。
从人性的角度,是人就有“宽以待己、严以待人”的人性弱点。一起舆情发生之后,“归因”就是一场很考验人性的“心理过程”。巨大舆情发生后,西贝如果不反躬自省,而是怪天、怪地、怪网民,甚至监管部门、媒体也都成为其责怪的对象,那就是错误的归因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似乎在这起舆情事件中,西贝到目前为止还是认为自己是没有任何错的,像一面无瑕的白璧一样,那西贝就走不远了。


如果你是预制菜,那就明确告知,给出顾客可以接受的价格;
如果你现场制作,那就明码标价、明厨亮灶,给顾客烟火气;
如果你想以预制菜卖出高价格,那你就别怪顾客随时抛弃你。
中国人特别喜欢援引茨威格的一句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如果预制食材是命运馈赠给西贝的礼物的话,西贝之前悄悄修改了价格标签,现在价格标签被人撕掉之后,露出了之前命运早已标好了的价格。
顾客们发现,原来的价格贵了好几倍。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