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乐见更多青年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mysmile 2 0

【光明论坛】

作者:陈曦(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推出的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 系列报道持续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报道以独特视角勾勒出青年与西部双向奔赴的时代画卷,揭示了国家战略需求与个体价值实现相结合的 " 双向赋能 " 关系,引领青年去西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广阔舞台,更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注入了强劲动能。

如今," 孔雀东南飞 " 已不再是常态," 俊才西部栖 " 正成为潮流。一批批豪气干云的学子循着朋辈的足迹义无反顾地奔赴西部,在天山脚下、雪域高原、大漠戈壁写下了壮丽的青春诗行。

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西部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边疆垦荒到 " 三线建设 " 时期投身国家重大工程,一代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伟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有号召、青年有行动的忠诚信念,也为新时代青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始于 2003 年的 "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 更是相关政策在时代变迁中的延续与发展。数万名青年人接力奉献,标志着青年参与西部建设走向了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了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西部地区发展日新月异,为青年建功立业打造了时代舞台。当前,西部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的推进,使西部从 " 边缘 " 变为 " 前沿 ",从 " 洼地 " 变为 " 高地 "。这一历史性转变,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青年的角色也从传统的 " 拓荒者 " 转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 创新者 "。他们或将新理念、新技术带入乡村文旅,或将电商模式应用于农产品出村进城,或在国家实验室中攻克技术难题。这些充分证明了西部是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沃土,而青年是西部迈向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青年的选择值得珍视,更有赖于系统的政策支持予以回应和保障。近年来,重庆、西藏等地出台的考研加分、职称评定、学费代偿等优惠政策,初步构建了 " 服务西部、得到回报 " 的良性激励循环,印证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形成 " 青年奉献西部、西部成就青年 " 格局的关键变量。

现实已经昭示:俊才西部栖,有为正当时。要让青年与西部真正实现双向奔赴,就需要国家、地方、高校携起手来,统筹兼顾、通盘考虑,让有志者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西部的现代化事关中国的现代化全局,必须准确把握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为青年搭建人尽其才的舞台。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搭建平台,聚焦绿色能源、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在产业创新中建功立业。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搭建平台,组织青年开展环保志愿服务,鼓励其运用专业知识参与生态治理,探索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围绕乡村振兴搭建平台,学习运用 " 千万工程 " 经验,支持青年在乡村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激活乡村振兴的 " 青春引擎 "。

让青年真正扎下根来、传承使命,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实现从 " 倾听者 " 到 " 传承人 " 的身份转变。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主阵地,高校必须构建系统化的育人体系,筑牢青年服务西部的思想根基。将西部大开发战略、基层就业政策、发展前景与典型案例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厚植 " 以奉献西部为荣 " 的价值观。发挥职业生涯教育功能,通过政策解读、校友分享等方式,精准对接国家需求与个人职业发展,激发学生投身西部的内生动力。深化 " 三下乡 " 社会实践,鼓励青年在西部广袤土地上了解国情、锤炼意志、坚定信仰,完成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践行的升华。

营造青年扎根西部、建功立业的优良环境,必须牢固树立 " 人才是第一资源 " 的理念,进行系统性制度设计。建立健全青年人才 " 引、育、留、用 " 全链条政策体系,完善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成果激励等多元化扶持机制,增强西部对青年的持续吸引力。在环境优化上,应将青年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加大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在高校、园区周边建设青年友好型空间,切实提升青年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在精准服务上,要打造 " 一站式 " 服务平台,聚焦青年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解除后顾之忧,充分激发其扎根西部的内生动力。

青年与西部的 " 双向奔赴 ",本质上是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西部有雄奇风光,有辽阔天地,青年来到西部、扎根基层,必将释放出蓬勃的青春活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写下生动注脚。

《光明日报》(2025 年 09 月 22 日   02 版)

[ 责编:丁玉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