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全国第11个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来自云南的好消息格外引人关注:普洱市孟连县的腊福小学、戈的小学,以及此前红河州屏边县的湾塘小学,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零近视”小学。
在这三所学校里,几百名孩子的视力普遍保持在5.0甚至以上,5.2(1.5)、5.3(2.0)的比例不低,眼镜老师反倒成了操场上的“显眼包”。在全民近视率节节攀升、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这些“零近视”的存在,就像是教育领域里的一股清风,为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启示。
在腊福小学,无论从哪间教室望出去,满眼尽是翠绿的山林。孩子们仰头看到的不是刺眼的电子屏,而是清新的自然风光。

科学研究早已证实,远眺绿色植物能有效缓解视疲劳,减少近距离用眼的压力。云南的自然禀赋,客观上为孩子们创造了远离“小眼镜”的生态条件。但仅仅有“青山绿水”并不足以构成奇迹,更关键的是,当地教育工作者能够主动把这种环境优势转化为教育实践,让孩子们真正走到户外,把山林变成天然课堂,把操场变成视力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在这些小学里,户外运动不只是“大课间的30分钟”,而是深入到每天的学习与生活:打篮球、丢手绢、跳绳、玩双杠等,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汗水顺着脸颊流淌;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也扎扎实实地开展着——宿舍打理得井井有条,菜地收获的果实带回家,周末和假期还有“家务作业”。这种生活化的劳动习惯,既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和责任感,也大大减少了他们沉迷电子产品的时间。换句话说,运动和劳动不仅是护眼的“副产品”,更是健康成长的必要养分。

无论是腊福小学、戈的小学,还是湾塘小学,它们背后的共同点并不神秘,校长和教师团队坚定地把“健康第一”放在了学校管理的核心位置。
正如戈的小学校长所言:“想要孩子不近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待在户外。”这句话虽然朴素,却击中了教育的要害。
在一些城市的学校里,体育课常常被学科考试“挤占”,眼保健操流于形式,学生在书桌与屏幕前一坐就是一整天。相比之下,云南的这几所小学用行动证明:真正落实“健康第一”,并不会削弱学业成绩,反而培养了孩子更充沛的精力、更积极的心态和更长远的学习能力。
国家层面早已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提出到2030年总体近视率逐步下降的目标。但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和学校把责任推到“基因”或“学习负担”上,忽视了近视其实可防可控。

云南这几所小学的经验恰恰说明,近视防控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通过具体措施落地的系统工程:保障户外运动时间、加强健康教育、让劳动与亲子互动回归日常……这些看似朴素的做法,最终汇聚成了“零近视”的奇迹。
三所“零近视”小学的出现,不应只是一则新闻里的“奇观”,而应成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课题。在城市中,也许无法复制群山环绕的环境,但完全可以借鉴“户外时间的保障”“劳动教育的融入”“健康理念的坚守”。真正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条件,而在于能不能下决心,敢不敢把“健康第一”放在分数之前。
视力是一辈子的事。云南孩子们清澈的眼睛,不仅仅是个人的福祉,更是教育价值观的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埋头在书桌上的考生,而是塑造拥有健康体魄与自由心灵的完整人。只有当更多学校能从操场与自然中汲取教育智慧时,社会才有可能迎来一个真正“无小眼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