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人保健康获批全资设立健康管理公司,释放了什么信号?

mysmile 1 0

健康险公司亲自下场设立健康服务公司了。

9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批复文件显示,同意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运用自有资金2亿元人民币投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

金融监管总局要求,人保健康在投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及其后续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与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风险隔离、关联交易管理等制度,切实防范风险传染和利益冲突。同时,应当有效履行股东职责,督促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持续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2023年,金融监管总局在官网留言答复中曾表示,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保险公司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通过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促进疾病康复,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健康水平,丰富健康保险业务内涵,促进健康服务资源的合理使用,优化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与整合。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支持保险行业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更好融合发展的同时,积极研究拓宽可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范围的可行性和路径。

专业健康险公司全资设立健康服务公司,或是一种新的可行性路径探索实践。

其实,市场上的健康管理公司并不少,也有保险公司早早进行了相应的实践,但并未见健康险公司直接持股且全资设立一家健康服务公司。有健康险公司管理层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健康管理公司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灵活度会更大一些。

但也有人担忧,一些近年来活跃于市场的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相关业务后续是否会因此受到冲击。这些公司往往在保险公司、健康服务公司、药械公司之间充当了纽带作用。

就人保健康而言,该公司明确表示,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人保健康将健康管理作为经营特色,把健管服务作为产品组件,积极搭建“医、药、康、护、健、险”大健康生态体系。对于健康服务,人保健康也花了不少心血,包括在统一健管平台上线健康管理“产品超市”功能,提升就医服务和健康管理的便利性和可及性,持续优化“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产品服务供给,为企业提供“健康保障+健康管理”一揽子综合健康保障服务等。

对于健康险公司来说,传统保险的“事后补偿”机制已无法满足当下需求,如何向“事前事中”的健康服务转变、从“保健康人”向“保人健康”转变才是更优之举。在产品端,健康险也在打破传统意义上只承保健康人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研发销售带病体保险产品。

在监管上,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单设了一章“健康管理服务与合作”,用较大篇幅明确了健康险的健康管理服务合作相关事项。其中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

《办法》还明确,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有关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可以在保险合同条款中列明,也可以另行签订健康管理服务合同。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其分摊的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20%。

有保险公司总精算师告诉澎湃新闻,虽然有20%的保费可以用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但实践效果不算理想。“因为合同中不需要明示健康管理服务价格,但有发生率考虑,使用率不太高。”

2020年9月,原银保监会也曾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明确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和目的,提出健康管理服务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并完善健康管理服务的运行规则,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督管理。

其中,通知明确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是指对客户健康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控制疾病发生、发展,保持健康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就医服务、康复护理等。

有健康险公司高管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健康管理服务已发展多年,但客户感知度不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户的认知不强,另一方面是健康管理提供方的深度不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对健康的认知和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如果还停留在“管住嘴、迈开腿、多喝水”的健康管理上,肯定是不能满足需求的。

也有行业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健康险公司设立健康管理公司,也可以看作是保险集团补齐它的拼图。以前委托外部进行的业务,经过多年业务发展,现在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做。

“但相关业务这么多年一直委托外部做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些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各种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自己去做,成本也不一定真的会下来。另外,健康管理公司有牌照的稀缺性吗?我感觉并没有。”上述人士说道。

在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获批之前,亦有健康险公司在健康管理公司上发力。例如,中国太保推出了医疗健康服务品牌太医管家,旨在将健康管理服务融入更多日常生活场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普及。

据澎湃新闻了解,在管理上,太医管家同样由中国太保旗下专业健康险公司的负责人管理。不过,在股权方面,太医管家背后的主体为上海杉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的股权较为多元化,第一大股东为中国太保持股59.96%的私募基金,太保寿险、红杉资本、上海国际集团、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等亦有持股,但太平洋健康险并未直接持股。

此外,原保监会曾于2017年批复同意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全资设立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更多聚焦康复医疗和健康管理,在业务上也更多配合中国太保的康养社区落地。从经营范围看,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涉及健康管理相关的内容包括:远程健康管理服务、医院管理、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等。

以“综合金融+医疗养老”为战略布局的中国平安,则拥有平安好医生(1833.HK)、北大医疗集团等平台。这也意味着,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健康险,在资源协同方面能够借助集团自有医院和合作医疗机构,将线上问诊、线下就医与日常健康管理结合起来,为客户提供慢病随访、健康干预等长期管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