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牵手”世界湾区,藏粤直流工程有何看点?一文读懂

mysmile 2 0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鹏程 陈泽云 程行欢 通讯员 黄勇华

视频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岚

图 / 受访者供图

跨越五千里,世界屋脊与世界级湾区实现牵手。9 月 16 日,备受瞩目的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 ± 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 " 藏粤直流工程 ")正式启动建设。来自青藏高原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将从西藏察瓦龙出发,翻雪山、穿峡谷,直到广东珠三角,送到岭南的 " 世界工厂 "。

这项工程为何被称为世界级工程?又是如何穿越技术 " 无人区 " 的?将给粤藏两地,甚至全国能源结构带来哪些变化?记者带你揭秘。

为什么是 " 世界之最 "?

一条长达 2681 公里的电力 " 天路 ",正在连接 " 世界屋脊 " 青藏高原和充满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开启一项柔性直流输电领域全新的 " 世界之最 " 工程。

藏粤直流工程并非单一维度的领先,而是一个在规模、技术、环境、模式等多维度上全面突破的综合性世界级别工程。

首先,它的输电能力是世界 " 最强 " 的。作为柔性直流输电项目,它的额定容量达到 1000 万千瓦,是目前全球输电能力最大的柔性直流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清洁电能超过 430 亿千瓦时——这相当于半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而且全部来自清洁能源。

其次,这也是我国首个跨过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三级地理阶梯的特高压工程。全线近 90% 为山地,30% 为高山大岭,直流输电线路需穿越 197 公里超高海拔区、高寒冻土、地震断裂带和 37 公里无人区,建设环境极其艰险,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广东藏粤直流电力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董言乐表示,工程将采用我国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额定电压 ± 800 千伏,额定输电容量 1000 万千瓦,建成之后,将是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投资规模最大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 超级工程 "。

如何闯关 " 无人区 "?

作为跨越地理天堑的 " 超级工程 ",藏粤直流工程在建设中面临着两个 " 无人区 " 的挑战:一是地理环境上的无人区,二是技术创新的无人区。

面对线路穿越的大量少人区、无人区,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之初就前瞻性地布局数字化和智能化。旨在探索少维护、免维护设计,并在建设运维全过程中全面推广 " 机器代人 "。通过深化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数字工程与实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移交,目标是将藏粤直流工程打造为国际一流的数字化标杆,从根本上解决无人区运维难的世界性挑战。

而在技术突围上,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所言,要以 " 科技创新 " 引领藏粤直流工程建设,占领特大型电网和特高压直流新技术的制高点。

科研团队利用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国家大科学装置,对 IGBT 等核心功率器件进行大气中子加速辐照试验,快速模拟其在西藏高海拔环境(宇宙射线中子通量为平原 20 倍以上)下的运行状态。试验成功验证了高海拔大气中子导致的功率器件随机失效率增加的现象,为藏粤直流工程中高海拔柔性直流换流阀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和重要指导。" 就好像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一座珠穆朗玛峰。" 南网科研院团队骨干赵晓斌评价道。

将为粤藏带来什么?

这一工程还重新定义了区域协同发展。

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呈现出明显的逆向分布特点,能源输送总体维持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基本格局。西藏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新能源。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用电负荷中心。曾几何时," 西电东送 " 一度是双方合作的模式。

此次藏粤直流工程起于西藏昌都换流站,途经察隅换流站、广州小迳换流站,最终到达深圳中部换流站。根据规划,配套电源全部建成投产后,藏粤直流工程可提升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 3.8 个百分点,为广州、深圳两座超大城市各增加供电能力 500 万千瓦,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强有力的清洁电力支撑。

藏粤直流送出的清洁能源,将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金融及高端制造业发展,推动西藏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双方在生产力布局、能源供需、绿色发展方面的互补优势,促进东西部高质量协同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此外,这个总投资约 532 亿元的工程,配套 " 水风光一体化 " 电源基地投资超过 1500 亿元,可有力带动一系列上下游装备、施工产业增长,高峰期预计将带动直接就业 10 万余人,有力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这已经跳出了简单的 " 西电东送 " 模式,实现了资源与市场、保护与发展的精准对接,把区域差异变成协同增量,堪称区域协同发展的优秀样本。

将为全国能源带来什么变化?

作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标志性工程,藏粤直流工程的价值远不止于跨区域电力输送,更在于其对全国能源结构优化、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层推动,为我国实现 " 双碳 " 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关键支撑。

从能源结构调整来看,工程每年输送的 430 亿千瓦时 100% 清洁能源,可替代标煤消耗约 120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3300 万吨——这相当于为全国碳减排目标贡献了一笔 " 绿色增量 ",也为东部负荷中心降低化石能源依赖、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在绿色生态协同层面,工程建设全过程贯穿 " 生态优先 " 理念,从线路规划避开生态敏感区,到施工中采用 " 机器代人 " 减少对高原生态的扰动,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共赢。这种 " 开发与保护并重 " 的模式,为我国在生态脆弱地区推进重大能源工程提供了实践范本,也为全球高海拔、生态敏感区能源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

此外,工程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带动上的突破,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一系列硬核装备,不仅解决了高海拔、长距离输电的世界级难题,更带动了上下游装备制造、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协同创新,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向 " 技术密集型、绿色高端型 " 转型,为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可以说,藏粤直流工程既是一条连接东西的 " 电力动脉 ",更是我国推动能源革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 " 战略纽带 "。它的建设与投运,将深刻影响全国能源生产、消费、传输的全链条变革,为我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严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