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藏在脚底的“隐形刺”,足底筋膜炎如何防治?

mysmile 3 0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普及,跑步、健步走等活动日益流行。然而,不当的运动习惯或足部结构问题常导致足底筋膜炎,表现为显著的足跟或足底疼痛。该病已成为影响民众,特别是中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常见足部疾患。

一、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又称足底跖腱膜炎)是足底筋膜及其跟骨附着点因反复过度牵拉引发的无菌性炎症。全球约80%的足跟痛源于此症,占所有足部疾病的15%,发病率居足部疾病首位。

足底筋膜是足底坚韧的多层纤维结缔组织。它位于足底,沿着脚底表面延伸,主要由内侧、中央和外侧三条结缔组织带组成。它们起自跟骨的内侧,由中央组织带向远端走行逐渐分为5束并止于近端趾骨的基底部。其内侧和外侧组织带则向远端走行分别止于第1趾骨基底内侧和第五跖骨头外侧。这种特殊的解剖结构构成了足部悬吊装置的基底。

足底筋膜承受的负荷大约为全足所承总负荷的14%,在步态中,足底筋膜张力通过一种绞盘机制受到跟腱长度和足趾活动的影响,当跟腱短缩时,踝背屈受限且跟腱张力增大,或跖趾关节背伸,均可引起足底筋膜张力增大。

二、足底筋膜炎的主要表现和患病人群?

足底筋膜炎的症状表现有:

1、起步痛:晨起或久坐后站起第一步足跟剧痛(活动后减轻)。

2、定点压痛:按压足跟内侧结节处锐痛。

3、活动后疼痛加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运动后疼痛加剧。

4、放射痛:痛感可能扩散至整个足底。

容易得足底筋膜炎的人群,主要包括中老年人,50岁以上人群高发。同时还有职业因素,教师、营业员、跑者等需长期站立或足部冲击大者。有性别因素,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与激素、常穿高跟鞋相关)。有足部结构异常者,如扁平足、高弓足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异常。此外还有体重因素,BMI>30者风险显著增加。

三、足底筋膜炎的病因是什么?

核心病因是足底筋膜反复超负荷牵拉导致微损伤和炎症。主要诱因包括:

1、生物力学异常:足弓异常(扁平/高弓)、跟腱紧张(踝背屈受限)、长短腿等,导致筋膜张力分布不均。

2、过度使用:人在行走时足跟承受着比体重大2-3倍的负荷,长时间站立、行走、跑步(尤其突然增加强度/距离)。

3、体重压力:超重(BMI>25)显著增加筋膜附着点压力。

4、激素与组织特性:女性的足底筋膜都较男性更松弛,且女性特定时期筋膜更松弛,由于排卵期受激素水平影响(雌二醇水平增高),足底筋膜较月经期变薄且拉伸更多,致使排卵期女性的姿势摇摆和震颤增加,足底筋膜受力加大。另因女性穿高跟鞋,足底压力从足跟转移到前足内侧过程中足底筋膜受力发生异常改变。

5、其他:足底筋膜变薄、跟骨骨刺、踝关节背屈活动范围减小等。

四、何时就医,如何治疗?

足底筋膜炎属自限性疾病,它的疼痛经过充分的休息和适当的按摩可以好转。数据证实,约80%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在1年内康复,早干预可避免进展为顽固性病症。但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持续性疼痛超过2周;晨起疼痛严重影响行走及日常生活;采取自我保守措施(如休息、拉伸、冰敷等)1个月无效。

在治疗方面,有物理治疗,如:

1、筋膜松解:用一个小球,置于足底,患者站立位或者坐位,在负重情况下,让小球在足底前后滚动,如果足底疼痛较重建议选择软一点的小球,如果足底疼痛轻微的则选择使用质地较硬的小球。每次前后滚动20-30次,每日1-2次,每周3-5次。

2、牵拉训练:脚站在一个斜板上,牵拉小腿后侧的肌群。每次牵拉5-10分钟,每日牵拉1-2次,每周3-5次。筋膜枪按摩,足背和足趾翘起,将足底筋膜拉长,用筋膜枪在足底做8字形按摩,频率引起轻微酸胀即可,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每周3-5次。

也有药物与物理因子治疗,如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镇痛。还可以通过一些超短波、低频、超声波、体外冲击波等进行物理治疗,起到镇痛、刺激足趾修复的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手术治疗。如果接受保守治疗6个月仍无效,临床上称之为顽固性足底筋膜炎,则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以开放、经皮或关节镜下足底筋膜切除与腓肠肌松解术为主,以此来缓解足底筋膜处的张力和超负荷。

五、如何科学预防?

预防足底筋膜炎,一是要选对鞋,选择足弓支撑良好、跟趾落差小(<6mm)的鞋子。二是要控制体重,BMI每降低5,足底负荷显著减轻。三是要重视热身/放松,运动前后充分拉伸足底筋膜和小腿三头肌。四是要循序渐进,避免运动量或强度突然剧增。五是要关注足部健康,及时处理扁平足、高弓足等问题。

总之,足底筋膜炎虽常见,但通过科学认识、积极治疗和有效预防,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症状并恢复日常活动。关注足部健康,选择合适运动方式与装备,是远离“足底之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