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边糊作为福建经典传统小吃,在闽东闽南地区的早餐摊点极为常见,是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特色美食。然而近日,漳州市某热门锅边糊店铺被曝长期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处方药,该案件已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首批"守护消费"铁拳行动典型案例。
今年5月,漳州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公安干警对这家生意火爆的锅边糊店实施突击检查,经专业机构检测发现,该店制作的卤水、卤大肠、卤壳肉等5份食品样本中,均检出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等违禁成分。深入侦查后确认,这些成瘾性物质来源于店主非法添加的处方药复方甘草片。

调查显示,店主陈某顺为提升卤味风味、增加顾客粘性,将复方甘草片作为"秘制配方"添加到猪大肠、猪壳肉等卤制食材中,再将这些含有药物成分的卤味作为配料加入锅边糊对外销售。截至案发,该店铺累计销售额已突破100万元,非法使用复方甘草片达400粒。

今年6月,漳州市市场监管局已依法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目前涉案人员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在食品中添加复方甘草片究竟违反哪些法律规定?消费者应如何防范类似风险?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陈俊秀对此进行了专业法律解读。
1. 在食品中添加复方甘草片并销售是否构成犯罪?百万元销售额有何法律意义?
陈俊秀:本案中商家的行为已构成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复方甘草片虽为合法药品,但其含有的吗啡、可待因等成分属于《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管控物质,长期食用会导致药物依赖并危害身体健康。根据"两高"关于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此类被法律法规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物质,应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作为处方药,复方甘草片的包装和说明书均明确标注"凭处方销售使用",足以证明经营者明知其特殊属性。若查实存在通过非正常渠道购药或刻意规避监管等行为,可进一步印证其犯罪故意。
犯罪数额是衡量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标。依据相关司法解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金额达50万元以上的,即构成"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本案100余万元的销售金额远超法定标准,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依法应适用更严厉的量刑档次。
2. 药店若向食品经营者违规销售复方甘草片,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
陈俊秀:药品经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处方药管理制度,凭处方销售此类药品。《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违规销售处方药将面临5000元至20万元罚款,具体金额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确定。
刑事责任方面,需依据共同犯罪理论判断。如果药店明知购买者将药品用于食品生产仍予以销售,可能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共犯。司法实践中通常通过采购数量异常、交易频率过高、支付方式特殊等情形综合认定"明知"。若仅因疏忽未履行审查义务,则一般只承担行政责任,不构成刑事犯罪。
3. 国家对食品安全犯罪采取哪些惩治措施?消费者如何防范"问题食品"?
陈俊秀:近年来类似案件时有发生,如部分不法商贩在粽子中添加硼砂以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过量摄入会造成多器官蓄积中毒。对此类行为,国家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构建了包括刑事处罚、行政处罚、从业禁止、信用惩戒、民事赔偿在内的立体治理体系,通过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实施行业黑名单等长效机制,从源头防范风险。
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对外观异常、风味特别浓郁或价格明显偏低的产品保持警惕,坚决拒绝"三无"食品。公众投诉举报形成的社会监督力量,能够有效弥补监管漏洞,共同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食品安全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