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战场惊现惊天逆转,阿里美团命运互换暗藏杀机!
你猜怎么着?“我之蜜糖,彼之砒霜”——这话用在眼下这场外卖大战再贴切不过。
看完阿里8月29日晚发布的财报,笔者瞬间悟了:当外卖持久战打响,对阿里恰似一口“蜜糖”,对美团却成了一剂“砒霜”。
为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这场互联网史上罕见的大乱斗,比拼的早已不是表面的“运营效率”或“商家数量”,而是三大致命要素:资源厚度、协同战力、战略决心。
阿里刚刚发布的2025Q1财报显示:收入2476.5亿元,同比增长2%;但调整后EBITA同比下降14%至388.4亿元。阿里直言——利润下滑,主因就是“淘宝闪购”的强势投入。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金流变化:本季度自由现金流从去年同期净流入173.7亿元,转为净流出188.1亿元。阿里将其归因于“云基建支出加大和闪购业务投入”。不过,公司账上仍趴着5856.6亿元现金储备。
看懂阿里之前,不妨先看看它的对手们:
美团:收入918亿,同比增11.7%;调整后EBITA仅28亿元,暴跌81.5%;现金储备1711亿元。
京东:收入3567亿,猛增22.4%;调整后EBITA为30亿元,跌77.8%;现金储备2234亿元。
显然,美团受冲击最大——现金储备和收入体量,已被阿里和京东拉开身位。
更震撼的是市场份额的变动。年初,美团在外卖+即时零售市场占比超70%,而如今淘宝闪购+京东合计日单量占比已突破40%。八月初,美团甚至一度被淘宝闪购反超。
要注意的是,本季度财报统计的是4~6月数据,那时阿里还未全力进攻。真正的份额洗牌发生在7~8月——这意味着,下一份财报才是真正“验货”的时刻。
但三大财报已清晰勾勒出一个趋势:美团守江山越来越难;一旦陷入持久战,美团在资金和造血能力上明显处于下风。
所以笔者断言:外卖大战越持久,阿里越有利。
但问题来了——这么打,阿里自己划算吗?
在财报会上,分析师们连环发问:投入何时休?协同怎么算?
阿里到底图什么?
有内部核心人士向虎嗅透露:近几年阿里每年投在营销和买流量的费用超千亿。而做外卖,相当于把外部投流预算,转而投入到高频、拉新强的内生业务中。
这跟阿里电商CEO蒋凡的说法不谋而合:“我们不单独看外卖盈利,而是算电商大账——闪购带来了整体经济收益的提升。”
这套逻辑成立吗?关键看两点:是否带来新用户?是否激活老用户?
尽管本季度还不能“严丝合缝”验证,但趋势已显:8月前三周,淘宝App月活消费者同比增长25%,电商板块用户与订单量持续创新高。
蒋凡更在电话会中释放四大信号:
1. 闪购带动手淘DAU增长20%,提升用户活跃天数;
2. 新流量推高广告与CMR;
3. 用户活跃+拉新,反而减少流量采买成本;
4. 新用户留存率高,订单结构优化,高客单价正餐、零售占比提升。
本季度,阿里销售与市场费用达531亿元,同比增62.8%——增额约205亿元。扣除618等大促,推测外卖投入超百亿,与京东规模相当。
虎嗅曾获悉,阿里此前单季度在抖音、小红书等渠道投流费用就超百亿。如此看来,阿里是以“投流逻辑”打外卖——从大电商视角看,这或许真不是纯亏生意。
但7~9月的业绩成色,仍需下份财报见证。
不过挑战也已浮现:新用户、新订单逼阿里必须优化运营效率,并投入资源教育用户心智。
被外卖掩盖的双线作战
这份财报还释放另一关键信号:阿里一边打外卖,一边在AI和云上火力全开——这意味着,阿里正在双线作战。
战绩如何?
云智能集团收入333.9亿元,同比增长26%;AI相关收入连续八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调整后EBITA也增26%至29.5亿元。
阿里在AI上动作频频:发力通用模型、AIToC、AI硬件……甚至将在几个月后推出AI眼镜。
投入势必加大。
CEO吴泳铭明确:“坚持原定3年投入3800亿计划。”他还判断:“AI将推动市场向全技术栈巨头集中。”
但挑战不容小觑——阿里进的每一个AI赛道,都是“斗兽场”。AIToC面临字节、腾讯的猛攻;AI眼镜更是“千镜大战”前夜。
虎嗅获悉,阿里内部希望在C端打磨出至少一款破圈产品,形态不限——APP或硬件皆可。某种意义上,这和外卖逻辑类似:借高频产品引流至核心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似乎意识到:双线作战是在不同生态、用不同打法、面对不同对手。
于是,阿里选择“区隔化”。
2025年起,AI团队的管理、晋升、招聘体系已明显区别于电商板块,“两种风格、两种文化”。
但区隔之外,阿里又通过新机制强化协同:电商业务线与千问团队深度合作共创AI工具;吴泳铭多次内部强调聚焦,用组织调整、绩效改革、创业精神推动协同。
眼下,阿里面临两场持久战:外卖VS美团,可能打到明年甚至更久;AIVS字节等强敌,场场都是硬仗。
但上半年外卖份额的逆袭,已显著提振阿里士气。有内部人士透露:“订单反超那天,团队士气高涨——这是疫情后阿里久违的胜仗感。”
这种信心,或许比数字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