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撤并惊现深层矛盾!2025年如何破局?

mysmile 4 0

村庄撤并惊现深层矛盾!2025年如何破局?

亲爱的读者,您是否注意到最近村庄撤并的风暴正席卷全国?2025年初,《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重磅出台,细化村庄分类标准,以差异化路径强力推动城乡格局优化与乡村振兴。

在这场系统性工程中,搬迁撤并类村庄直接牵动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基层治理结构重构及资源利益分配调整,其复杂性引发高度关注。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玥涵深入东中西部多地调研发现,尽管各地严格遵循规划推进,但一些地区在村庄撤并后仍遭遇集体资产统筹难、治理架构优化滞后等挑战,揭示出政策落地中的深层次矛盾。

记者|《瞭望》新闻周刊 玥涵

本文由玥涵原创,基于《瞭望》2025年第35期报道改编。

1

村庄分类推进深化

我国村庄分类实践已从框架构建迈向精准施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首次提出“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思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加强分类指导”。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强调,集聚提升类村庄重点强化产业发展,改造基础设施;城郊融合类村庄推动城乡一体化;特色保护类村庄改善基础设施;搬迁撤并类村庄有序实施搬迁,解决民生、就业和生态问题。

在此背景下,搬迁撤并类村庄的规模与比例成焦点。多地已明确较高比例:安徽省淮南市城镇开发边界外行政村783个,认定搬迁撤并类112个,占比约14%;陕西榆林神木市326个行政村中撤并搬迁类101个,占比31%;江苏扬州仪征市2056个自然村中搬迁撤并类1055个,占比51%。

受访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农村人口持续流失是推动“撤并”的核心因素,未来趋势将加剧。随着老龄化加深,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更多村组恐面临撤并。

客观现实推动各地以系统思路推进,但过程中深层次矛盾待解。

2

撤并后的整合困境

村庄规划调整涉及城乡空间优化、资源高效配置。搬迁撤并类村庄因资产统筹、债务化解与治理协同等挑战,易产生矛盾纠纷。

集体资产统筹与利益分配机制待完善。个别地区面临权属不清、利益联结松散问题。例如,部分撤并村保留原村独立账务,仅简单叠加数据完成考核;某县两村因合并前集体收入差距大,收益分配方案长期难共识。

债务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压力大。城乡统筹中,个别地区因前期投入大、资产变现难,形成债务负担。有村干部称,合并前修建道路、水渠等存在工程欠款,合并后由新村偿还,债务负担重,施工队讨款频发。西部某县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贷款融资超100亿元,宅基地腾退建设用地变现难,债务未消化。

治理架构调整与服务效能协同不足。撤并后新村虽通过“两委”均衡配置保障原村话语权,但结构性矛盾未解,发展合力弱化。部分村干部透露,村庄合并后基础设施项目由新村争取,但集体经济仍各自发展,内部差异大,资源整合难。治理压力增大。西部一合并村人口超6100人,村“两委”仅6名干部,日常工作中需处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

3

稳慎推进系统治理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村庄撤并涉及资源重配与农民利益调整,需系统思维统筹,通过规划精细化、利益分配透明化、资源整合高效化,实现治理效能与民生保障协同提升。

强化前期规划论证,在“稳慎”中守护乡风乡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要求,短期内难判断的村庄留足观察时间,保障基本民生。实践中,需依地域禀赋、人口结构制定差异化标准,避免“一刀切”。

例如,资源整合中可通过复垦新增耕地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水、路、电、网设施;空间重构中保留传统庭院、古村落肌理及老地名文化符号,既改善生活条件,又维系乡村记忆。

明晰资产权属与利益分配规则,源头减少矛盾。资产债务分摊是资源禀赋差异大村庄合并的核心矛盾。

基层建议以市场化手段破解: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规范流转;通过立法或政策细则明确权属关系与处置规则,对合并前债权债务清单化管理,建立“权属清晰、权责对等”分摊机制,降低纠纷风险。

以资源整合促产业升级,实现“搬迁—发展—增收”良性循环。撤并中需兼顾农业生产便利性,通过土地平整、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盘活闲置耕地发展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布局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业态,带动就近就业。新村规划应预留产业发展空间,为招商引资奠基,避免“重搬迁轻发展”。

从实践看,村庄撤并核心在“以人民为中心”——既通过空间优化提升治理效率,更需以利益共享、文化传承、产业可持续为纽带,让农民在整合中享有实实在在获得感。

普京抵达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