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纪录!中国ETF规模4个月狂飙万亿,5万亿时代背后暗藏哪些玄机?

mysmile 16 0

破纪录!中国ETF规模4个月狂飙万亿,5万亿时代背后暗藏哪些玄机?

你注意到了吗?中国的ETF市场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刷新着纪录!就在这个夏天,全市场ETF总规模首次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达到了惊人的5.07万亿元。更令人惊叹的是,从4万亿到5万亿的跨越,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创造了历史上最快的"万亿级"跃升速度。

回顾中国ETF的发展历程,这种加速奔跑的态势愈发明显:从2004年首只ETF诞生,到2020年10月规模突破1万亿元,用了整整16年;第二个万亿历时三年,于2023年12月实现;第三个万亿仅用10个月,在2024年9月突破3万亿元;第四个万亿用了7个月,于2025年4月达到4万亿元;而如今第五个万亿更是只用了4个月便已实现。这种指数级增长节奏背后,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刻变革和投资者理财观念的转变。

那么这5万亿元的庞大资金都流向了哪里?数据显示,股票型ETF仍是绝对主力,规模达到3.46万亿元,占比68.18%;跨境ETF规模7537.23亿元,占比14.87%;债券型ETF规模5559.03亿元,占比10.96%;此外还有商品型ETF和货币型ETF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债券型ETF在过去四个月中规模直接翻倍,增长了132.40%,成为增长最快的ETF类型。

市场"领头羊"们也格外抢眼。全市场规模超千亿的ETF已有7只,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4182.80亿元的规模独占鳌头;易方达沪深300ETF和华夏沪深300ETF分别以2968.65亿元和2191.06亿元的规模紧随其后。规模超百亿元的ETF更是达到101只,创下历史新高。

从管理人家族来看,"千亿俱乐部"已扩容至14家。华夏基金以8587.87亿元的ETF管理规模继续领跑;易方达基金以7946.78亿元位居第二;华泰柏瑞基金以5640.99亿元排名第三。今年以来,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和富国基金的ETF管理规模都增长了超过1000亿元。

这场ETF盛宴背后的驱动力量是什么?政策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推手。2024年初国务院"新国九条"明确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科创板八条"等配套政策打通了长线资金入市的堵点。市场环境的改善也是关键因素——A股市场企稳走强,沪指逼近3900点,港股市场亦同步反弹,带动ETF净值与份额双双增长。更重要的是,投资者逐渐认可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化投资优势:分散个股风险、费率低廉、交易灵活,既能满足机构大规模资产配置需求,也适合个人进行长期布局。

放眼全球,中国ETF市场的崛起同样令人瞩目。根据中信建投证券金融工程及基金研究团队统计,截至7月末,中国ETF市场规模达6406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6223亿美元),成为亚洲最大的ETF市场。虽然中国ETF市场起步晚于日本,但增长节奏明显更快——中国自2004年推出首只ETF,仅用15年便突破千亿美元,在第21年达到6000亿美元,而日本首只ETF于1995年上市,历时20年才达到1000亿美元规模,直至第30年突破6000亿美元。

展望未来,机构普遍认为中国ETF市场仍具备广阔发展空间。产品创新将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风格因子ETF、商品ETF等产品类型开发创新空间广阔。主动管理型ETF、特定策略型ETF等创新形式与我国市场实践相结合,有望进一步拓宽ETF的发展空间。随着个人养老金铺开、理财资金净值化转型深化,ETF市场有望2-3年内再上台阶,成为财富管理与耐心资本培育的核心战场。

然而在市场繁荣背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目前ETF市场存在较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同一标的指数常有十几只产品同时跟踪,宽基、行业等主流赛道日益拥挤。部分机构采取低费率竞争、流动性营销等策略,虽降低了投资者成本,但也增加了产品选择难度。大量"股民转基民"将ETF视为股票进行短线交易,追逐热点、忽略折溢价机制与IOPV指标,带来不必要的交易损耗。

专家建议,未来需要强化"长钱长投"属性,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吸引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增强市场韧性;完善产品生态,在主动管理型ETF、跨境ETF、衍生品ETF等领域突破,满足多元化配置需求;深化投资者教育,引导中小投资者以"买入持有"替代"频繁交易",减少短期博弈对市场定价的干扰。

中国ETF市场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在产品更丰富、生态更完善、投资者更理性的多重因素推动下,这个亚洲最大的ETF市场将继续书写它的增长传奇。随着指数化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和产品创新不断涌现,ETF有望成为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高效通道",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作者|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