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你还记得吗?

mysmile 1 0

十五年前的今天,2010上海世博会闭幕。15年过去了,上海世博会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它更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面貌,改变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也在人们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澎湃新闻获悉,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在10月31日推出“寻光2010——纪念上海世博会举办15周年”展览,透过泛黄的旧照,聆听与世博联结的普通人的心声。

 2010上海世博会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

此次展览以十五年为时间跨度,选取15位(组)亲历者为口述采访对象,通过口述史资料、图片文献、老物件等物证的呈现,以微观视角讲述世博故事,侧面展现上海世博会在个人和城市发展中的独特印记,以此唤醒大众的集体记忆,延续世博传递的温情与力量。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穿插分布于世博会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之中,按口述者身份进行分组别,通过当年的世博会志愿者、世博会服务者(世博局工作人员、世博女兵、世博出租车司机等)世博会的游客以及世博动迁居民、世博研究者等生活因世博会发生巨大改变的市民的心声和他们提供的实物、照片等,呈现世博会在个体留下的独特印迹。

当年世博会的小观众2010在世博场馆与“不来梅的音乐家”合影

当年的世博会志愿者们说:“我们一家都是志愿者——我是‘小白菜’,我爸爸是‘小蓝莓’。”“那是记录了我的青春的14天,世博不光是个人的展示,也是整个上海、整个中国给世界的一个展示。”

展览现场

当年的世博会服务者中,世博局工作人员说:“我办了4800多份证件,一张都没出错,这也是我比较自豪的。”世博女兵说:“103万客流那天,我们累并快乐着,那种光荣感战胜了疲惫。”世博出租车司机说:“当时规定了开世博车要三星级以上的驾驶员,我们分公司一年有300多封表扬信,是历史上表扬最多的。”

世博女兵

女兵奖牌

还有那些怀着极大热情,在高温下排长队的世博会的游客们说,“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我们排队打牌、绣十字绣,反正都没闲着。”“足不出户看世界,在上海能吃到各国的美食真的特别赞。”“海宝已经从一个实物海宝,变成了‘电子海宝’,但依然活在网络上、活在大家的对话框里。”一位视障观众表示,“逛完生命阳光馆,会觉得我们也属于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

展览现场

也有一些居民,他们的生活因世博会而发生巨大的改变。世博动迁居民说:“我们以前住在烟囱下面,门窗都不敢开,现在小区绿化好,幸福指数很高的。”

动迁前在周家渡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外景

动迁之后新居的厨房,宽敞明亮

世博收藏爱好者说:“这15年来渐渐把世博作为一本书在读,读得越久会发现这本书读不完。”城市规划媒体人说:“世博会是一张巨大的网,把人都连接起来了。”低碳世博研究员说:“上海把世博园区建在市中心——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低碳决策。”00后世博爱好者说:“我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这次体验让我决定以后每一届世博会都要参加。”

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个个普通人被世博点亮的人生。

2010年世博会参观者留影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打开了一扇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十五年过去了,那段全民参与、世界相聚的盛景,依然在许多人的记忆里闪着光。这场盛会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悄然影响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动迁居民住进新家,环保人推动绿色变革,志愿者在这里找到爱情,孩子们种下探索世界的梦想……还有所有幕后的参建者们,他们或许不曾站在聚光灯下,却是世博最真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