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网约车切单乱象

mysmile 4 0

近日,有网约车司机反映遭遇平台切单情况。所谓 " 切单 ",指的是平台算法以优化服务为借口对订单进行干预。当系统检测到距离乘客更近的司机时,便可能对订单进行改派。即便原司机已快要接到乘客,平台也会取消该订单。平台表示,这些操作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然而,有司机发现,在被 " 切单 " 之后,平台常常会将订单以更低的价格转卖给其他平台。在 " 切单 " 争议中,平台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方面,确实有必要借助算法优化来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保障司机接单的公平性,减少无正当理由的 " 切单 " 行为,并给予合理补偿。

01

平台切单提高抽成

" 我上午接到了一个大单,滴滴平台显示行程是从宝安机场到坪山,大约 60 公里,预计费用 200 元左右。我正准备前往乘客上车点,系统却突然提示‘乘客取消订单’。由于我主要在机场等待接单,这种情况已不是第一次遇到。我立刻查看另一个平台,竟发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订单,起点、终点以及预估费用都毫无差别。显然,我这是被平台‘切单’了。" 深圳的一位网约车司机向记者讲述了他被 " 切单 " 的经历。在司机接到某些大单后,平台会将订单转移给附近空闲的车辆。而且,司机最终获得的车费远低于正常接单的费用。

事实上,近期这种 " 切单 " 问题不仅困扰着众多网约车司机,也给乘客带来了诸多不便。一些平台将 " 大单 " 以更低的价格转卖给其他平台,乘客支付的费用并未减少,平台却在转卖过程中获取了更高的抽成。表面上看,把订单切给附近更空闲的车辆可以更好地平衡运力,但对于成功抢到单的司机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利益损失。" 如今网约车大单本就稀少,一旦抢到,即便被取消,平台也很少会在同一天为车辆分配另一个大单。就像我,这一上午就只抢到这么一个大单,被切走后,今天基本不会被分配大单。" 上述司机说。

这位司机也曾向平台投诉,但毫无结果,平台并不承认存在故意 " 切单 " 的行为。针对类似的 " 切单 " 现象,平台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平台单量巨大," 切单 " 情况难以避免,且切单操作通常由算法自动执行。每个平台对司机的管控标准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司机熟悉所在平台的详细规定和算法运作十分关键。

平台 " 切单 " 现象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网络上甚至出现了 " 网约车司机避免被‘切单’ " 的操作指南。按照指南,司机面对切单问题,只需关闭手机的某项权限管理即可避免。从技术层面来看,平台通过司机手机的 " 附近的设备 " 权限,利用蓝牙和 Wi-Fi 扫描周围设备,检查司机是否同时开启了其他平台的 APP;通过 " 存储 " 权限,直接读取司机手机中安装的软件;还通过 " 电话/短信 " 权限,获取司机在其他平台的账号信息。司机只需关闭这些权限,就能有效避免被 " 切单 "。

02

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网约车平台的此类 " 切单 " 行为,极有可能致使乘客权益遭受损害。司机或许会要求乘客关闭订单,并进行线下支付 " 买断 " 费用,这将使乘客变相搭乘 " 黑车 ",无法借助平台保障行程安全。当订单与实际车辆不相符时,无法实时记录行车轨迹,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更为关键的是," 切单 " 之后,平台会将优质订单通过接口转卖给合作平台,以赚取更高的差价,而司机和乘客的合法权益均未得到有效保障。有数据显示,网约车司机发起的 " 切单 " 诉讼,胜诉率达 38%。尽管胜率不算高,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只要证据充分,在法律层面是支持网约车司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然而,这类 " 切单 " 诉讼会耗费司机大量的精力甚至财力,往往得不偿失。

一位律师分析指出,若平台通过算法强制 " 切单 "(例如系统自动取消订单),可能涉及违约行为。乘客有权要求平台提供取消原因及申诉渠道,若因平台规则不公导致自身权益受损,可依法进行维权。律师建议,遇到 " 切单 " 或纠纷时,要保留订单记录、沟通记录等证据,通过平台客服或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为规范网约车管理,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方式。深圳开展区块链存证试点,每单的派单、取消记录都会上链,使平台无法篡改订单记录,从而避免 " 切单 " 行为的发生。杭州要求平台开放派单逻辑接口,加强第三方监管。成都则更为直接,要求平台明确公示派单规则,不再使用 " 第三方来源 " 这种模糊表述。北京还从平台抽成中拿出 3%,为司机设立保障基金,若遇到异常取消情况,司机可申请补偿。多地交通运输部门对违规平台进行约谈,要求其立即整改;情节严重的,将吊销经营许可、下架或处以罚款。面对 " 切单 " 等违规操作,仍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动执法、数据共享等手段强化监管力度。

03

提升网约车行业价值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约车行业正步入以规范秩序、重构平衡为核心的深度调整阶段。平台切单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 " 供大于求 " 的市场供需结构失衡,这是在政策严格监管、平台抽成受到控制的高压态势下,平台采取的一种违规操作。

数据显示,中国网约车行业在体量上依旧保持着增长的态势。截至 2024 年底,行业市场规模已达约 3176 亿元(不含网约出租车、顺风车及 Robotaxi),同比增长高达 24.5%。尽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由于从业者众多,司机的收入却不断减少," 运力过剩 " 与 " 价值失序 " 的矛盾愈发凸显。截至 2024 年底,全国网约车注册司机总数已突破 2800 万人,同比增长 15.2%,而用户规模长期在 5 亿级区间徘徊,运力与需求的失衡状况日益显著。地方数据充分体现了市场饱和的现状,合肥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仅 11.5 单,空驶率高达 45%;珠海全职驾驶员每小时平均收入约 30 元,需上线营运 10 小时才能实现日均营收 300 元,扣除成本后月均收入仅 4000 元左右。2024 年网约车司机小时收入平均为 27 元,较 2023 年下降 12.9%。

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平台推出 " 一口价 "" 特惠单 " 等低价营销举措,将行业拖入 " 低价 - 低质 - 更低价 " 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竞争直接冲击着行业生态的各个环节:对司机群体而言,广州网约车司机单车日均营收从 2025 年初的 400 元降至 359 元,全国司机小时收入较 2023 年下降约 12.9%;对乘客而言,看似优惠的固定价格背后,是司机急加速、拒开空调等服务乱象频繁发生;对平台而言,低价模式导致盈利面临压力,抽佣机制不透明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

为增加收入," 切单 " 成为平台增加收益的一种手段,但这种违规操作难以在市场立足。在网约车行业从 " 规模竞赛 " 向 " 价值竞争 " 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规模的增长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服务分层与技术升级成为破局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结构层面,行业正形成清晰的分层体系,推动规模扩张从 " 单点突破 " 转向 " 全域增长 ";技术创新成为规模提质的核心驱动力。2024 年主要平台企业平均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支出达到 18.4 亿元,同比增长 26.8%,这些投入使得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 3.2 分钟,平均行驶里程减少 7.4%,既降低了用户的出行成本,也提升了司机的运营效率。

网约车行业深度调整的核心在于实现市场规模与行业价值的动态平衡。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表示,网约车行业的未来在于平衡,平台需通过智能调度提升效率,而非依赖低价策略;司机需通过服务升级获取溢价;乘客需为优质服务支付合理价格。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多方协同合作:监管部门需构建长效机制,通过动态调整政策以适应市场变化,避免 " 一刀切 " 式的管控;平台需坚守公平底线,将司机权益纳入发展考量,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的盈利空间,推动市场规模从 " 数量扩张 " 转向 " 质量提升 ";社会层面则需形成 " 优质优价 " 的共识,认可出行服务的价值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