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图书市集刚刚结束,感谢大家顶着降温来到现场。
风悄悄钻进袖口和衣领,让人不禁打起了寒战。好像一夜之间,夏末的余温就被彻底卷走了。

马上就是霜降节气。自9月以来,被副高压制许久的冷空气终于强势南下(参考来源:https://weibo.com/1763864272/5223744567512319),原本滞后的换季进程反而变成了加速。许多地方的秋天短得几乎可以忽略——薄外套才穿了没多久,羽绒服又得马上翻出来。
也许,天气还是老样子,日常中最基本的表现总是困扰着只看到眼下的我们。放长眼光,拉宽视野,自然现象的背后有规律可循。那么,关于天气最基本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各地温度差异如此明显?
气温的本质是......能量的分配
地球表面与大气层不断吸收、储存并辐射能量,但并不是每一处都能均匀获得太阳光。
某一地点所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即日射(insolation)——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太阳光线射到地球表面的角度,以及白昼持续的时间。

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 图为北半球在夏季的位置(即南半球在冬季的位置)。
赤道地区阳光几乎直射地面,能量集中;两极地区光线斜射,能量分散。
空气有重量,而气压就是空气柱的重量在地面上产生的力。如果在地球表面切取约16.4立方厘米的空气,并连同其上方所有空气称重,那么在海平面标准状况下,其总重量大约为6.67千克。显然,越靠近地面的空气越重、气压越高。
冷空气比热空气稠密,因此较重。清晨的空气总显得沉甸甸,而午后的空气因升温变得轻盈。热气球之所以能升空,正是因为内部气体比周围空气轻。当不同区域之间出现气压差时,空气便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这股流动就是风。
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快。近地面较重的空气向外流动,迫使暖空气上升,形成对流系统。地表受热的暖空气上升,被上层冷空气取代,构成最基本的对流风系统。
在海岸地区,这种对流尤为明显:白天陆地升温快,空气上升,来自海面的冷空气随即补位,形成海风;夜晚海面比陆地温暖,气流方向倒转,形成陆风。风的这种日夜交替,塑造了海岸宜人的气候(参考来源:《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第11版)》)。

由于受热和变冷的差异而发生的对流风效应。
气温是能量在地球表面不断地再分配,是空气、海洋和太阳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球刚形成时的温度是怎样的?
要理解气温的深层逻辑,必须回望更久远的过去——那时还没有“天气”的概念,整个地球本身还是一个巨大的热体系。

早期地球表面覆盖着的岩浆海(艺术想象图)
原始地球表面极热,大气中二氧化碳远高于今天,形成强烈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一度高达200~250℃。海洋形成后,水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将部分二氧化碳封存于碳酸盐中,缓慢降低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趋于适宜生命存在。
这一过程非常缓慢:洋壳冷却和俯冲作用,将沉积碳酸盐带入地幔,长期封存碳元素,使大气温度逐渐稳定。随着 CO₂ 浓度下降,温室效应减弱,地表温度可能降至接近零摄氏度,甚至出现短暂冰川事件。

间冰期俯冲带示意图。这种机制将加速地球的冷却,最终导致“雪球地球”。

冰期俯冲带示意图。这种机制将使温室效应逐渐加强,最终导致地球的回暖。
地质记录显示,早在 44 亿年前,陆壳碎片就已出现,碳循环机制开始运作。早期太阳光度低,但高浓度 CO₂ 维持足够温室效应,使地球免于完全冻结(参考来源:《太阳、地球、生命的起源》)。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感受到的季节更替、风与冷热分布,都是亿万年地质活动的结果。每一次冷风、热浪,都是地球的韵律。
在多变的气候中,寻觅人与天气的平衡
身处天气之中的人们也和天气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风不仅影响气温,也塑造着人类的感受和文化。
2010 年 9 月,60 岁的耐力泳选手黛安娜·纳艾德计划从古巴横渡到佛罗里达。她准备连续游三天三夜。为此,她通过举重、骑行、跑步,以及在海中连续游 10、15 甚至 24 小时进行训练。签证、后勤和支援团队都准备就绪,只差一个条件——合适的风向。

黛安娜·纳艾德的游泳线路图
“我们为东风伤透了脑筋,它就是不肯停。”纳艾德回忆道。
从古巴出发最理想的情况是完全无风,其次是南风或西风。东风不行,会让游程危险。团队已等了九十天,期间一直刮着不猛烈但稳定的东风。
一天,她的航海顾问带她和教练到基韦斯特海岸,说:“伸出舌头。”
风从海上吹来,嘴里能感觉到微微颗粒。
“是盐吗?”
“不,”水手笑着说,“这是撒哈拉的沙子。”
每年夏季,东风把撒哈拉沙尘横跨大西洋,带到加勒比和佛罗里达,为当地带来朦胧的天光和深红色的落日。
太阳辐射与地球自转共同作用,形成信风、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它们在全球范围调节温度、平衡能量,也影响海流与航行。赤道地区空气升温上升,极地冷空气下沉回流,地球自转又令气流偏转,形成环状风带。

地球表面随高度增加而形成的风系总体模式。空气下降时形成高压,空气上升时——例如在赤道——形成低压。
山脉、森林、城市和海岸,也塑造出局部风:焚风、季风、海风、峡谷风。它们不仅影响天气,也塑造人文性格。
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圣安娜风,让加州的夜晚躁动不安:“风来的夜晚,每一个聚会都以打斗告终。”
在欧洲,焚风症(Föhnkrankheit)甚至会导致头痛、失眠、情绪低落,瑞士法官遇到焚风季节犯罪的被告,还会酌情减刑。赫尔曼·黑塞在小说《乡愁》中写道:“人们日日夜夜听到焚风呼号……我夜不成眠,听着风暴的呻吟与湖水的怒吼。”

受到焚风效应影响的金沙江干热河谷
风既是物理现象,吹到人类身上,久而久之也带上了感受与文化的隐喻。在赤道附近的低纬海域,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相遇,形成“热带辐合带”(ITCZ),又称“赤道无风带”(参考来源:《电闪雷鸣:天气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里空气潮湿炽热,风速极低,常伴雷雨。对航海者而言,这里危险重重;对横渡的游泳者,却是理想水面。
纳艾德回忆:“那里没有一丝风。水面像玻璃,浪轻得几乎察觉不到,你只需顺流游动,便能平稳推进。”

电影《奈德》(Nyad)剧照
霜降之后,冷空气袭来,北方迎来初冬,南方秋意渐浓。
寒风吹来,气温普降,大气的运作又一次奇妙地让遥远的我们相连。
地理学与生活
[美] 阿瑟·格蒂斯 / [美] 朱迪丝·格蒂斯 / [美] 杰尔姆·D.费尔曼 / 著
韩慕康 / 孙颖 / 黄润华 / 译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太阳、地球、生命的起源
改变地球早期生命史的14个大事件
[法]米里埃尔·加尔戈 等 / 著
冷伟 等 / 译
本书改编自特刊书《从太阳到生命:地球生命起源编年史》,由二十多位国际专家合著,国内权威学者团队合译,是目前国内外天体生物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以追溯地球生命的起源为主线,将各学科领域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从天体生物学视角重新审视了早期生命的起源这一古老的话题,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使得地球孕育出生命的14个重大事件:太阳诞生、地球形成、晚期重轰击、最早生命形式的出现……阅读本书,读者将依次化身为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生物化学家、生物学家,重构从45.7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至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这段时期的地球起源和地球生命诞生的故事。
电闪雷鸣
天气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 劳伦·瑞德尼斯 / 著
罗猿宝 / 译
朱丰/ 审校
人类会根据天气来实现自己的设想,天气可以不加理睬,能够助攻,也会反噬。本书的作者劳伦·瑞德尼斯,以极富创意的图文写作和铜版照相凹版蚀刻技术,采样了与天气有关的探险故事、社会新闻、历史事件、民俗传说和科技应用,混编出几千年来人类与天气之间的张力纠葛。从靠近北极的岛屿到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从欧洲小冰河期的猎巫到越战时扭转局势的“造雨计划”;从试图人为改变气候的地球工程到《老农历书》的天气预测公式——本书以无法归类的创造力,带我们在万花筒般的视野中,观察天气于恒常和异常之间的瞬息万变——至今,它们仍然以不确定性、可能性和复杂性,吸引和困惑着每一个人。
END
策划&编辑丨后浪科学
本文内容源自相关图书
原标题:《风好大,为什么一下子这么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