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居⑥|新加坡人陈祺竹:来上海,我用写生留下历史建筑

mysmile 2 0

【编者按】

截至2025年8月底,适用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的国家已有46个,入境短期旅游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在上海亦生活着许多外国人,他们有的在此客居一段日子,也有的把这座城市当作了他们的家。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上海是他们了解中国的第一站。在项目《上海旅居》中,澎湃新闻邀请了一些来自世界各地和上海产生交集的外国人,邀请TA们打开自己的手机或者相机,分享记录上海的照片与故事。

来自新加坡的陈祺竹是一名画家,也是新加坡水彩画会的会长,10月,因为在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举办的《水彩再现——上海·新加坡当代水彩艺术交流展》,他时隔5年又一次来到上海。在开展前夕,他与十几位画会的同道中人白天游走在市区的街头,于街道边支起画架,进行水彩采风速写。张园、武康大楼、威海路上的一些正在翻新的旧房子……颇有历史感的建筑被留在了他们的画作中。在陈祺竹眼里,绘画和摄影一样,面对历史建筑,画家有时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一直地记录,生怕它哪一天就消失了。

在朱家角写生。本文图片均由陈祺竹提供

上海朱家角

以下为陈祺竹自述

上海是个繁华的大城市。新加坡是小而精的,也很干净,可是那边的房子没有这么宏伟。这里有很多气派的高楼大厦,建筑有不同的风格,我以前来上海常常住在华山路的兴国酒店,周围的梧桐树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上海的道路非常干净,有系统。城市规划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经过认真设计和规划才能做到。我记得我小时候在新加坡,路过高速公路看到金融区,就觉得新加坡很繁荣,建筑得非常好。在上海,路过外滩陆家嘴,这里的景色也让我有这种美好的感觉。

上海衡复风貌区

上海武康大楼

在武康路街头写生

我喜欢艺术,我的父亲爱画中国水墨画,对字画收藏也很有研究。我受到他的影响,也会收藏一些好作品。我觉得海派艺术非常不错,这里有很多优秀的画家,我也常来这里与他们交流。我来上海主要是看拍卖会,去画廊,并与一些朋友交流。此外,我每次来上海都爱选购画材,有一款叫“宝虹”的水彩纸做得不错,水彩界有一种很好的纸叫Arches,差不多要七八十块一张,“宝虹”可以生产类似品质的纸,只要一二十块,我觉得性价比很高。另外我还会买画笔,顶级的水彩笔,中国产的毛笔的毛质感很好,我经常买了带回去。

我1999年就来过上海,相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干净了许多,老百姓素质也都很高。因为是大城市,所以大家的眼界更开阔。这是我2020年后第一次来上海,与5年前相比,我觉得这座城市慢了下来。以前,福州路整条路都有卖字画和文具的地方,我们会买毛笔、画笔、纸等,非常方便。现在有的店好像搬走了,店少了很多,可能因为网购的缘故,实体店受到了冲击。但我们买的东西属于那种要看到实物、感受到质量才会买的,我觉得有些可惜。

我们新加坡水彩学会的画家这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朱家角,还准备去华山路,那里有一些咖啡厅,可以画下来、记录下来,这是很多城市没有的景观。在新加坡,许多地方都翻新过了,再要画就没有了。

说到这里,还有件事我觉得有些可惜,我过去常去城隍庙一带,从豫园过去有很多老建筑、老弄堂,现在没人住了,少了些烟火气。作为画家,最遗憾的是没有在第一时间把这些有价值的地方画下来、记录下来。这和拍照是一样的,把那个地方定格住。但和摄影不同,比如一棵树挡住了景物,画家可以移开它,或者调整灯的位置,进行取舍。在新加坡,我每个礼拜都会和一组人到处去写生,比如牛车水(唐人街)、小印度、马来村、芽笼等地不同的建筑。我们尽量选择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2018年,在上海外滩速写

上海外滩速写作品

2018年,看上海陆家嘴

上海陆家嘴速写

2018年,在上海豫园速写

上海豫园速写

城市在发展,我不是说一定要保留这些东西,地方需要翻新。新加坡和中国许多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很像,特别是上海,上海一直在不断城市化,很多老街和老物件都消失了。对于画家来讲,我们都在和时间赛跑,想要把它们记录下来。这也是为国家做的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