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解散国民议会、提前举行立法选举之后,法国政坛便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连续出现两届“短命政府”。进入2025年10月,这种动荡进一步演化成严重的政治危机:总理勒科尔努(Sébastien Lecornu)费尽周折刚完成组阁,隔夜便迫于内外压力宣布辞职,极左极右势力趁机鼓噪再度解散议会,甚至要求马克龙下台,这一次连传统主流政党乃至执政联盟内部都传出应和声音;一时间坊间盛传,马克龙也做好了再度解散国民议会的准备。这场“十月围城”的政治危机,一度走到了濒临失控的边缘。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6日,法国巴黎,法国总理勒科尔努抵达国民议会,就针对其政府的不信任动议发表讲话。视觉中国 图
然而,马克龙在接受勒科尔努的辞呈之余,又要求后者在48小时内进行一场“终极谈判”。经过一番折冲樽俎之后,勒科尔努奇迹般地“咸鱼翻身”,不仅成功地降低了议会解散的风险,而且重新出任总理二度组阁,进而有惊无险地通过了不信任动议,从这场围城战中突围而出,暂时赢得了喘息之机。
对于域外媒体和读者来说,这次法国政治危机往往被描述为一个笑话、一场闹剧,“原来政治还可以这样玩”,但从另一层面来说,波诡云谲和峰回路转,本身就是政治之“暗黑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现成样本,让人得以目睹冲动、权谋和野心是如何造就一个将各方都编织进去的政治陷阱,而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当局势走到失控边缘时,如何通过妥协来悬崖勒马?其加速和制动因素又各是什么?作为旁观者,厘清这些因素,或许有助于防止自己陷入更大的危机而不自知。
闪电辞职、“终极谈判”与“咸鱼翻身”
自9月9日被马克龙任命为总理之后,勒科尔努花了长达26天时间才完成组阁工作,创下了1958年第五共和建立以来耗时最长的纪录。但10月5日晚间正式公布的内阁成员名单,却令外界大跌眼镜,在耗时如此之久的组阁之后,人员调整幅度却极其有限:多达12名原部长留任,关键职位的变动仅有经济部和国防部,前者由马克龙派人物莱斯库尔(Roland Lescure)出任,后者则由前经济部长勒梅尔(Bruno Le Maire)重新出山主掌。
勒科尔努此前曾信誓旦旦地宣称要同既有执政模式“决裂”(rupture)、开创新气象,但这份“换汤不换药”的名单,却和他的表态背道而驰——连新人物都没有,又谈何新气象?因此不出意料地引发了政界和媒体的质疑。
但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仅仅时隔一夜,到了6日早晨,就传来了勒科尔努向马克龙请辞的消息,原因是“出任总理的条件已经不再具备”。而在6日上午面对媒体发表辞职声明时,勒科尔努语带机锋地提到“某些党派胃口的复苏”,而且后者“有时与将来的总统选举不无关联”,这相当于把话挑明称,有人为了谋得总统大位,开始使用政治手腕,“搅黄”了这次组阁。
无论当时有多少内情尚不为人所知,这次闪电式辞职都令人瞠目。“27日总理”和“14小时政府”成为网络上流行的嘲讽之词,其寿命之短,双双刷新了第五共和的纪录。受此影响,巴黎股市CAC 40当日大跌,而法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表明投资者对政治局势拖累经济前景有严重担忧。
马克龙接受了勒科尔努的辞呈,但同时也要求后者再努力做最后一搏,在48小时内同各派政治力量(极左和极右除外)进行“终极谈判”,以求得局势转圜。在当时,这种努力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垂死挣扎”,很少有人真的相信这位“27日总理”还有什么未来可言。看上去,继巴尼耶(Michel Barnier)和贝鲁(François Bayrou)之后,法国眼看着不到一年半时间里即将有第三位总理下台;果真如此的话,再次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也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而这有极大概率导致极右派在议会掌握主导权,从而出任总理。
然而,就在这48小时期间,局势却奇迹般地得到了转圜。到了8日晚间,勒科尔努向马克龙汇报了“终极谈判”的成果,并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对全国观众表示,就眼下局势来看,各党派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反对解散国民议会的多数声音,有可能找到一条出路,避免再次解散。
到了10日下午,马克龙召集除极左派“不屈的法兰西”(LFI)和极右派国民联盟(RN)的其他各党派共商国是,而这两党之所以被排除在外,是因为它们都坚持“反体制”立场,希望再次解散国民议会,以便趁乱渔利。在确认了各党派立场之后,马克龙当晚宣布再度任命勒科尔努为总理,授权其重新组阁。由此,这位“27日总理”官复原职,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重新出发。
时钟滴答作响。此时的政治危机已经临近“死线”、到了一天都不能耽搁的地步。因为按照法律规定,2026年度的国家预算案和社保预算案,应当于2025年12月31日之前出台;而在政府提交国家预算案之后,应当保证议会两院有70天时间进行审议并投票(社保预算案为50天);这样算下来,政府向议会提交国家预算案的最后期限是10月13日;可问题是,向议会提交预算案的前置程序是必须先向内阁会议提交,而眼下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咸鱼翻身”的勒科尔努仍然只是光杆总理,根本没有内阁!
于是,勒科尔努无法再像上次一样慢慢悠悠地组阁,必须在两天时间里就完成这项紧急工作。到了12日晚间,新内阁人选甚至来不及等待一次性官宣,而是通过媒体一一对外曝光。这一次组阁风格大变:除了司法、外交、经济等个别部长人选不变外(事实上经济部长也只是维持了5日刚换的人选),其他职位走马换将,出现了大量新面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黎警察局长努内兹(Laurent Nuñez)出任内政部长、法国国铁(SNCF)前首席执行官法兰杜(Jean-Pierre Farandou)出任劳工部长、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法国分支前主席巴尔布(Monique Barbut)出任生态转型部长,等等。按照总理府人士的说法,这一次,勒科尔努提出了一个“民间社会、资深专家和年轻议员相结合”的名单。
14日上午,刚刚从加沙和平峰会赶回来的马克龙主持召开了新内阁的首次会议,批准了两份预算案。同一天,勒科尔努向国民议会发表施政报告,并提交预算案,虽然严格来说仍然晚了一天,但鉴于当前事态进程(以及随后仍有可能补回进度),各方也无意在这一细节问题上紧盯不放。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4日,法国巴黎,法国总理勒科尔努在法国国民议会(法国议会下院)向议员发表一般性政治讲话。视觉中国 图
勒科尔努在施政报告中最重大的表态,是他终于宣布暂停实施备受争议的退休改革,维持现状至2027年总统大选之后。这一重大立场转变虽然此前已经有迹可循,但这一次从他口中明确无误地宣布出来,仍然不乏轰动意义。这意味着退休年龄将冻结在目前的62岁9个月(原计划从62岁逐渐上调至64岁)、获得足额退休金所需的缴费时长维持在170个季度(即42.5年,原计划从42年延长至43年)。
勒科尔努的这一让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中左派社会党(PS)的要价。此前社会党曾划出“三条红线”:一是要求确认放弃动用宪法49.3条,二是采取措施保护并增强法国人的购买力,三是“立即且完全”暂停养老金改革。事实上,勒科尔努此前在十月初已经明确承诺了第一条,而第二条属“务虚”性质,真正的硬核条件只有第三条。
勒科尔努重新获得任命后,不出意料地在极右和极左阵营中激起了敌视。国民联盟的议会党团主席勒庞(Marine Le Pen)宣称“不信任案势在必行,解散(国民议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党主席巴尔德拉(Jordan Bardella)则指责“这是一场拙劣的玩笑,是民主的耻辱,是对法国人民的羞辱”。而极左派“不屈的法兰西”二号人物协调员邦帕尔(Manuel Bompard)重申,不仅将对新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而且还将提出一份新的罢免总统提案。
10月16日上午,国民议会就极左和极右提交的两份不信任政府动议进行表决。投票前的预估显示,在极右派附议、而社会党明确表态不支持的情况下,极左版本距离推翻政府所需的289票大约相差20余票,因此动议者只能寄希望于敌对阵营出现相当数量的“跑票”。但最终结果未能让他们遂愿:尽管有7名社会党议员、1名共和党议员和1名中间派党团LIOT议员拒绝服从本党投票指示,但极左版本的动议获得的271票距离所需多数仍然差了18票。而由于整个左派阵营和绝大部分中右派议员都拒绝支持极右派版本的动议,因此后者仅获得了144票,毫无悬念地被驳回。
挺过这两项不信任动议之后,新生的“勒科尔努2.0”政府初步获得了喘息之机。然而,此后的政治日程仍然充满恶战,尤其是围绕两个预算案的审议,将是更庞大、更复杂、更持久的博弈,正如社会党所威胁的那样,不信任动议这柄“达摩克里斯之剑”依然高悬在勒科尔努的头上。
姿态放低手腕灵活,或许真能闯出新局面?
对于577人的议会来说,18票并不是一个巨大差异,勒科尔努只能说是“涉险过关”。尤其是考虑到他作出了如此巨大的政治让步,才换来了社会党暂时“高抬贵手”,后者同时威胁这只是“暂时宽限”,不意味着一直支持政府。勒科尔努的政治地位仍然非常脆弱。
不过,和他的两位前任巴尼耶及贝鲁相比,这位年轻总理或许并不像他的外表所显示的那么稚嫩,经历了这次“咸鱼翻身”的风波之后,至少从几个方面来看,勒科尔努不仅是这一波政情动荡的幸存者,而且是大赢家。
其一,外界普遍公认,从马克龙崛起之初就归附到其阵营中的勒科尔努,是“马克龙派”的忠实成员,而且(至少从目前来看)没有问鼎爱丽舍宫的野心,因此会被马克龙视为“自己人”,而这份信任感是来自右派且曾经和马克龙逐鹿大选的巴尼耶所根本不具备的,即便是作为政治盟友的贝鲁,从被媒体曝出当初以撤出执政联盟来要挟马克龙、从而出任总理的经历来看,二人之间恐怕也早已嫌隙横生。相比两位前任,勒科尔努受到的猜忌更少、信任更多。
其二,在当下的政治气氛中,作为“马克龙派”忠实成员,对总统言听计从的标签早已不是正面资产,相反会受到来自政敌的加倍攻讦,被斥为马克龙的傀儡。因此总理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一方面保持对总统的忠诚,另一方面又能显示相对的独立性。
勒科尔努的“14小时政府”和随后闪电辞职,固然可以被普遍理解为政治阻力过大,但从整个事态的复盘来看,某种程度上也是反过来将了马克龙一军。从常理推断,想要同前任政府“决裂”的勒科尔努,不可能心甘情愿地保留如此之多的前朝老臣,而1.0版本的政府名单,大概率是马克龙本人的授意所致。然而这份名单遭遇广泛质疑,勒科尔努本人也不惜请辞,政治危机一度激化后,搏出了更大的行事空间。总统府信息人士透露称,在重新委任总理之后,马克龙给了勒科尔努“空白卡片”(carte blanche),这个措辞意味着“授予全权”,亦即后者在组阁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选择和裁量余地,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了气象一新的2.0版本政府名单。
其三,无论是10月6日辞职声明中的语带机锋,还是事后媒体曝光的权斗内幕,如今基本可以确认的是:导致“勒科尔努1.0”政府胎死腹中的,正是原内政部长勒塔约(Bruno Retailleau)。通过闪电辞职和闪电复职,勒科尔努间接地扫除了内阁中最大的政治对手。他在重新组阁过程中提出的最重要标准就是(马克龙同样持此观点):部长要同竞选总统的野心“脱钩”。否则,一个志在爱丽舍宫的部长,会不停地在马提尼翁宫制造麻烦。反过来说,接受入阁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放弃参加总统大选的“保证书”。而勒塔约作为共和党主席,志在总统大选,这早已是人所共知的。
根据《世界报》披露的内幕,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便是勒塔约的“党派胃口”,在此之前,共和党已经得到了四个内阁席位,包括勒塔约本人仍然续任内政部长,但后者仍然不满足,点名要求为自己的副手、共和党副主席贝拉米(François-Xavier Bellamy)争取第五个席位——教育部长。但贝拉米一直是马克龙最激烈的批评者。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勒塔约遂以导致赤字危机的“罪人”、前经济部长勒梅尔入阁为由,搅黄了勒科尔努的整个组阁计划。据报道,马克龙本人对勒塔约大为恼火,放话称“告诉他,如果他不满意的话我就解散(国民议会),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
更具有讽刺性的是,勒塔约此前如此桀骜,是因为相信麾下的共和党始终会站在自己一边。但在政治危机爆发、勒科尔努二度组阁之际,共和党高层虽然明确宣告不参与政府,却和同党多数议员的立场产生了冲突,更无法阻止多达五名共和党人入阁。虽然勒塔约施展铁腕,将这五人开除出党,但在法国政治生活中,“开除出党”往往沦为“过家家”游戏,不仅平时相逢仍然一团和气,而且形势需要时重新接纳入党也是分分钟的事。如此一来,勒科尔努不仅成功地将勒塔约排挤出局,而且拉拢了相当一部分共和党人,继续作为执政基础。随后的事实也证明,即便共和党拒绝入阁,但在事关不信任案的重大问题上,仍然选择了力保政府、度过眼下这一劫。
其四,勒科尔努很清楚,在马克龙派力量严重缩水的当下,必须从形格势禁的处境中放低身段、左右逢源,才能蹚出一条路来。
在重新获得任命后,他在X上发文称,“出于义务,我接受总统委派给我的任务,将竭尽所能在年底前为法国提出预算案,并回应我们的同胞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必须结束这场加剧了法国人痛苦的政治危机,并结束这种对法国形象和利益不利的不稳定性”。这番话的深意在于,他勉为其难地表示,自己其实已经撂过挑子,如今“二进宫”纯粹是义务使然,并强调预算案是当务之急,暗示可能将会把社会和民生问题放到更重要位置上,反过来说,如果再给政府作梗,就意味着阻挠制定预算,并妨碍解决民生问题。
勒科尔努还表示,“最近几天进行的磋商中所提到的所有议题都将提交议会辩论:议员们将能够承担责任,辩论必须进行到底”,这番表态可以被视为向议会两院、尤其是因多次动用宪法49.3条而备感不满的国民议会示好。在过去七年当中,马克龙和历任总理曾经多次利用这一宪法机制绕开议会投票、强推重大立法,虽然得到了多项成果,但“制度损耗”的恶果也在加速积累,如今的政治危机正是后果。勒科尔努在1.0版本政府成立之前就表态要放弃动用宪法49.3条,如今再次重申这一立场,显然意在修补同议会的关系,缓和未来施政可能遇到的阻力。
最后,勒科尔努在推文中强调“新政府团队必须体现能力和构成的更新与多样性”,如前所述,这透露出改变上次组阁时马克龙派一家独大的格局,而将更多的中左和中右人物纳入其中。尽管从最终的阁员名单来看,仍然以马克龙派及其盟友为班底,同时佐之以多名右派人物,但与此同时也从企业界、专业人士和独立派别人士中拔擢了一些人物,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外界此前的质疑声音。

当地时间2024年7月14日,法国巴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法国国防部长塞勒科尔努出席法国国庆日阅兵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勒科尔努在重获任命的次日再次强调,这个总理不是非当不可,如果条件不具备,他宁可二度辞职。而就在同一天,他续任之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去巴黎南郊L'Hay les Roses警察局视察,而当地前任市长正是2023年住宅遭遇暴徒袭击、此番出任城市与住房事务部长的让布伦(Vincent Jeanbrun),这一举动也显示出强调治安、安抚右派的隐含思路。
“三足鼎立”表象下的“五强相争”
围绕这次法国政坛危机,外界往往简单地归纳到议会格局“三足鼎立”,即泛左翼阵营、支持马克龙的中间派联盟、极右派三大板块各不相让,导致陷入僵局。但实际上,魔鬼藏在细节之中,真正的关键胜负手潜伏在这三重力量的边缘,这是造成政坛“跷跷板”剧烈摆荡的真正变数所在。
透过表面上的“三足鼎立”,当下的法国政坛确切地说应该是“五强相争”:即在左翼阵营和中间派执政联盟中,中左派的社会党和中右派的共和党都若即若离地游走于各自阵营之外,必要时不惜和原阵营决裂。这两支力量各自拥有69个和50个议席,在碎片化的议会格局中,这是足以导致力量天平倾斜的重要砝码。
在所谓的“三足鼎立”当中,极右派内部力量相对而言是最稳固的:国民联盟的两大巨头——党主席巴尔德拉和议会党团主席勒庞——虽然此前有过不睦表态,但眼下而言暂时得以平息(虽然不排除日后会重新激化),前共和党主席西奥蒂(Éric Ciotti)率领的16名深右派议员(共和右派联盟,UDR)已经死心塌地地投靠,也不会对既定路线形成挑战。
而在支持马克龙的“共同基石”阵营中,目前而言是“4+1”格局:即作为马克龙嫡系的“复兴党”、前总理贝鲁领导的“民主运动”(MoDem)、另一位前总理菲利普(Édouard Philippe)领导的“地平线”(Horizons)以及传统中右党派“民主独立联盟”(UDI),这四党都参加了“勒科尔努2.0”政府;而此前参加政府的共和党,经历这轮风波之后退出了政府,并且将入阁的本党成员驱逐出党,却并没有公开打出反对党的旗号。未来共和党如何定位,目前仍不明朗。
自2022年议会选举后,马克龙派在议会丧失绝对多数,拥有50个议席的共和党就扮演了“造王者”的角色,如果没有该党的支持,马克龙派就无法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因此共和党也一直试图通过维持“支持者-异议者”的双重角色,来谋得本党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党主席勒塔约入阁担任内政部长,竭力将这一阵营的政策方向拉向右翼,并屡屡威胁称,如果达不到目的,就将撤回对政府的支持。
而在左派阵营中,中左立场的社会党与极左立场的“不屈的法兰西”的矛盾早已公开化。左派阵营的这两大巨头,如今很难在同一张桌子边上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福尔领导的社会党已经从当年奥朗德败选的历史性低谷中走出来,并且稳住了阵脚,不再心甘情愿地听“不屈的法兰西”党魁梅郎雄(Jean-Luc Mélenchon)颐指气使,尤其对后者念兹在兹的总统梦完全不感冒。在这二者之间,绿党和法共扮演着黏合剂的角色,虽然不乏左翼激进色彩,但尚未走到“不屈的法兰西”那般激进的反体制地步。
如果说共和党与马克龙派“异梦”但勉强“同床”的话(至少在勒科尔努组阁之前),那么福尔领导的社会党,则与梅郎雄领导的“不屈的法兰西”同样维持着“斗而不破”的格局。如果立刻彻底撕破脸的话,社会党便失去了整个左翼阵营作为靠山,势必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处境,因此“斗而不破”是最佳策略选择。此次围绕勒科尔努的不信任动议,虽然社会党和左翼三党“不屈的法兰西”、绿党及法共保持了距离,并且因此被斥为“叛徒”,但同时也表示,尊重三党的选择,并且声称在随后即将开始的预算案辩论中,左派仍然会协调一致。
从政府角度来看,极左和极右两派欲壑难填,唯一诉求是打乱现有格局,重新举行议会选举以便进一步扩张力量,显而易见的是,政府方面不管开出什么条件,都难以让它们满意,因此只能从更靠近中间的党派中寻找援手。它此前与中右派共和党堪堪维系着协作关系,同时极力试图争取社会党,以此才能确保不被议会倒阁,但问题在于,在后二者之间存在微妙而复杂的敌对关系。共和党屡屡放话称,绝不接受一个来自社会党的总理,而社会党对于一个来自右派的总理,也只能保持极为有限的耐心。尤其在退休改革问题上,政府固然无法满足极左派和极右派的饕餮胃口,但也无法同时满足来自中左派和中右派的诉求——社会党坚持要求暂停退休改革,否则一切免谈;而共和党则威胁,如果暂停退休改革的话,势必会重新考虑是否还要支持政府。
打个比方来说,眼下的格局就像一个试图寻找平衡点的跷跷板,两个极端的重负自然不用说,即便在中间偏左或是偏右的位置施加一个轻微的压力,都可以让这个跷跷板立刻失衡。中左和中右两党都不足以让政府成事,却足以让政府垮台,但这种权力关系又不是静态的“比大小”,而是时时处于流变之中,不同变量互为条件,而后者在夹缝间左支右绌、顾此失彼,这才是2024年议会提前选举之后、法国一系列政治危机的真正症结所在。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4日,法国巴黎,法国总理勒科尔努在爱丽舍宫出席法国政府部长会议。视觉中国 图
从目前来看,勒科尔努对社会党作出了重大让步,相当于在跷跷板的左边加了砝码,但共和党忌惮于局势,尚不敢彻底掀翻桌子,寄希望于在议会两院(尤其是参议院)围绕预算案的攻防中能扳回一城。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在民间怨气高涨、政治极化加剧的背景下,如果真的再来一次解散议会、提前大选,恐怕洪水真的会漫过堤坝,得益者只会是极端党派。这也是此次政治危机走到失控边缘时,从中左到中右的建制派政党都意识到,局势再混乱下去将损及它们自身,而不解散议会、维持所谓“共和秩序”、保障预算顺利出台,就构成了最大利益公约数。权力“跷跷板”的平衡依旧难以拿捏,但好过让建立在其上的整个“纸牌屋”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