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研究中国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任务

mysmile 2 0

10月14日上午,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式及主论坛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约50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通过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中表示,研究中国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任务,因此中国学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因此必须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

我的发言首先从两位中国古人的名言开始。一位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前446 -前396年在位),另一位是宋代著名文人苏轼(1037 -1101年)。

魏文侯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可靠,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可靠,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手操作的可靠。

苏轼则在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当人深陷某一事物内部时,往往只能看到局部或片段,难以把握整体,因此必须跳出其中,才能认清全貌。

他们的精辟之见,可以用中国学者王国维关于诗人的话来总结:“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的这段话,可以简化为:“不入乎其内,焉得其细节;不出乎其外,焉识其形态”。

这就是进行学术研究的普遍规律,即对一个对象的研究,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把这两方面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个对象。

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人类“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中的重要成员。研究中国的学问,就是中国学。

研究中国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任务,因此中国学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

中国学既然是世界的学问,因此就必须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开眼看世界”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学者周有光说:“鱼在水中看不清整个地球,人类走出大气层进入星际空间会大开眼界。今天看中国的任何问题都要从世界这个大视野的角度。光从中国角度是什么也看不清的”。

美国学者西摩•马丁•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也说:“只懂一个国家的人,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对于海外学者来说,必须深入中国社会进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英国学者凯瑞•布朗(Kerry Brown)在谈到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许多看法有失偏颇时,强调要想了解另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更有效的方式。他说: “如果有人口口声声说他爱中国,却根本没踏上过中国的土地,这和那些说自己爱吃一盘菜却从未尝过其味道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另一位英国学者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说:“要更好了解中国,去看看中国是最直接的方式。”

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通过这种双向视角所看到的中国,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丰满的外观,这才是一个在人类大家庭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

著名学者查尔斯•蒂里(Charles Tilly)说:“假若我们设想身处于1750年,不要理会后来真正发生的事,而去想象当时的情况将来会变得如何”,而想象的结果就是那时的欧洲也将会像中国那样的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世界其他地方来说也具有普遍意义。

过去中国学者往往以西欧的历史经历为标准来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查尔斯•蒂里为我们提出了另一种视角,即以中国的历史经历为标准来看欧洲,从而表明在世界历史的某一时期中,中国历史发展模式也具有相当的普世性。晚近国际学界对于“大分流”的热烈讨论,也强调要了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看中国历史,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历史发展观。

今天,世界中国学已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中国学大会的胜利召开,就是这门学问发展壮大的标志。我坚信通过这次大会,各国学者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合作,把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向更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