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古埃及主题展一直是全球各大博物馆的明星项目。在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之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将掀起一阵古埃及的观展热潮。
10月12日,特展“埃及神祇”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幕,近250件文物和艺术品,围绕与古埃及重要神祇相关的形象,讲述古埃及不同阶层群体与神祇的互动方式。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上一次举办吸引大批观众的古埃及艺术大展已是十二年前的事了,“埃及神祇”像是一场盛大的回归盛典。在展厅中,众多古埃及文明里的显赫人物齐聚一堂,迎接着观众。这里面,有些面孔是观众所熟悉,也有一些可能是初次见面。
在长达3000年的漫长历史中,古埃及人建立起庞大的信仰体系,拥有超过1500名神祇。各个神祇的形态和性格特征有许多重叠之处,其衣着打扮、动作姿态或身上所带符号的细微差别,有助于人们辨识区分不同的角色。

狮首女神瓦吉特雕像,陈列于展览中猫科神祇主题展区
文物中既有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亦有借展至其他顶级机构的藏品,包括波士顿美术馆、卢浮宫博物馆等。这一展览占据了此前“萨金特与巴黎”特展所在的二楼的宽敞展厅。不过,该展览的焦点不在于彰显政治权力,而在于传递精神共鸣。
正如标题中提到的神性,展览呈现的是古埃及众神的完整阵容构成,他们皆是名为“永生”的宇宙事业的执行者。古埃及人认为神祇能够以陵墓、庙宇和龛室中的画像和雕塑为媒介,进入人类所在的空间,参与沟通人间和神界的仪式。对于法老和高级祭司而言,日常仪式都在神殿内举行,非王室成员的普通人不能进入圣所,便通过崇拜神像和供奉祭品与神祇建立联系。这一展览也呈现了25位古埃及的重要神祇,如鹰头人身的法老守护神荷鲁斯、战争女神塞赫麦特、创世神拉、冥王奥西里斯等,让观众能在展厅中与他们精神对话。

《迈步的托特神》,公元前332-前3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大都会博物馆埃及艺术馆策展人戴安娜·克雷格·帕奇(Diana Craig Patch)与研究助理布伦丹·海因莱恩(Brendan Hainline)以开放式的展陈布局,将多个独立空间串联起来,每一个空间都安置了一位古埃及神明。于是,观众得以逐一造访诸神的居所或神殿。在这些空间里,诸神充分展现出各自的个性,以及由此蕴含的怪癖、矛盾和惊喜。

阿蒙拉石像守护图坦卡蒙国王
展览开端处便给予了观众惊喜。入口处,有一尊由卢浮宫借展的庄严雕塑肖像,上面刻画着两位人物:太阳神阿蒙拉与法老图坦卡蒙。以当代视角来看,“图坦卡蒙”无疑是耀眼的明星,他身材魁梧,如同一位摇滚巨星,是展览票房的保障。但在这尊雕塑中,他却像个蹒跚学步的幼儿一样,站在一位神祇的两膝之间,而这位神祇似乎全然未曾察觉他的存在。
即使人物的体型相近,神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尊宏伟的暗色砂岩雕刻中,女神哈托尔端坐在孟卡拉国王身侧的宝座上,女神的身形虽仅略胜一筹,但气场则要磅礴许多。她头戴的王冠十分奢华,由尖细的牛角环绕,中间是一个柔软的黄色圆盘,象征着太阳。

哈托尔女神三联雕像,居于孟卡拉国王与古埃及哈雷诺姆地区人物形象之间
这尊哈托尔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千年,由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借展而来,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女神形象之一,也是此次小型哈托尔主题展览的核心文物。哈托尔曾长期享有至高地位,人们为她修建神庙,有女性专职人员侍奉她,还有许多其他女神,如伊西斯曾效仿她多变的形象特征。化身为人时,哈索尔是母性的倡导者;而当她化身为母狮或蛇时,她成为信徒的守护者;当她以牛形显现时,便成为宇宙创世的核心力量,头顶太阳,为新生世界带来光明。
在展出的若干器物中,观众可以窥见哈托尔的物质化身:刻于石玺上的微型人像;乐器把柄上的半人半兽的面容;以及用乳白色雪花石上的等比例牛首雕刻。她的几种化身被集中刻画在一尊巨大的砂岩雕像中,所有面容都因信徒虔诚的抚摸而磨损。这一部分为后续不同的神祇专属展区奠定了范式。

玛特女神浮雕
玛特女神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宁静而年轻的美人,其形象是固定的角色和标志性的象征:她发间竖立着一根羽毛。玛特,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正确”,是真理和社会正义等道德观念的守护者和裁决者。她的职责是根据人们对这些理想的恪守程度来进行评判。在冥界审判时,她将羽毛置于天平一端,将人的心脏置于另一端。人们只能祈愿两者重量相等。
和玛特女神一样,天空之神荷鲁斯也始终以一种形象出现:鹰身或鹰首人身。展柜中有一尊迷人的石灰岩雕像,刻画了他以人鸟形态坐在法老霍伦海布(Haremhab)身旁的宝座上。法老嘴角微扬,神情似有几分焦虑又带着几分玩味。但总体而言,多样性才是古埃及诸神形象主流,而跨物种的融合是他们的发展方向。

双人石灰岩雕像:霍伦海布与荷鲁斯
月神托特在某些崇拜图像中呈现为鹭首人身形象,而在另一些图像中则以狒狒的形象出现。名为塞特的双面神明既象征善恶,又被冠以“混乱之神”的称号,他被描绘成一个噩梦般的混合体,是一个长着犄角、猪鼻子和分叉尾巴的怪兽。具有猫科特征的女神也比比皆是,巴斯特与萨赫迈特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二位。他们在千年前受民众追捧,至今在博物馆里依然备受青睐。

托特神化身为鹮鸟,身旁有信徒
由于大量古埃及艺术是以丧葬形式留存,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创造这些艺术的文化本质上是病态的、痴迷于死亡的。不过,大都会博物馆的此次特展的主题是即使面对死亡,他们依旧拥有永不熄灭的活力。
一幅肖像生动地描绘了天空女神努特。该画像绘于名为韦贾雷内斯(Wedjarenes)的女性棺木内盖上,尺寸为真人半大。努特被刻画成年轻健壮的形象,几乎赤身裸体,四肢舒展。一个如篮球般的橙色球体悬浮在她头顶,另一个较小的球体则位于她双腿之间。为何如此?因为她每夜吞噬太阳,又在黎明时分将其重新孕育,这永恒轮回的再生循环,正是棺中人将经历的永恒之旅。

韦贾雷内斯棺木
永恒作为一种活跃而蓬勃的状态,正是这些艺术作品的核心主题。这种状态本应属于所有人。诚然,博物馆藏品中那些不朽的作品,只有贵族和祭司阶层才能接触到。但当时也存在着一种充满活力的民间宗教,他们将制作的圣像供奉在家中的祭坛上,或是在船形花车上,在街头游行。展柜中,观众可以看到类似花车的装置,上面载有小型雕塑群。

展览现场,展柜布置成船形,展柜中摆放了小型雕塑。这些是当时的民间宗教制作供奉于家庭祭坛的雕塑
当跨越今生与来世之间流动的界线时,流程对所有人而言都是相同的。古埃及人会被一只名有着胡狼头的神祇引导进入下一个领域。他的身形如萨路基犬般修长,名叫阿努比斯。他将引领古埃及人觐见众神中最具魅力者——奥西里斯。他是埃及永恒的统治者,也是来世的主宰。

石灰岩雕像,掌管冥界的阿努比斯,以卧姿犬科动物形象呈现
奥西里斯在展厅末端多次亮相。在多数展品中,奥西里斯身着标志性的装束:从头到脚都缠着木乃伊般的白色绷带。这一形象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奥西里斯的兄弟塞特嫉妒心极强,杀死并肢解了他;奥西里斯的妹妹兼妻子,女神伊西斯,将他的身体重新缠绕包裹,使他起死回生。
一组三位神祇的铸金雕塑出现在展览的尾声处,鹰头人身的荷鲁斯、奥西里斯与伊西斯之子,以舞者般的姿态伫立于大神右侧,左侧是头戴太阳冠冕的伊西斯,展现出一种训练有素的优雅姿态——他们构成了最高层级的送别阵容,向观众完成一场告别仪式。

迎宾场景:鹰首人身的荷鲁斯、裹尸布覆盖的奥西里斯,以及佩戴牛角与太阳圆盘的伊西斯三神像

《奥西里斯、荷鲁斯和伊西斯》,埃及第22王朝,卢浮宫博物馆藏
但奥西里斯本人却没有站着。他盘腿坐在方柱顶端,双膝紧贴下巴。他身材矮小,肩窄耳大,面容既显少年老成,又似老人稚嫩,虽戴着王冠,却像个孩子。他直视前方,眼神里流露着什么?好奇?困惑?惊叹?所有这些都是应对这场大展的自然反应。

崇拜奥西里斯的石碑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