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宁:一座越来越“聪明”的城市

mysmile 1 0

三明市建宁县坐落在闽西北的武夷山麓中段,被誉为“闽地之母、闽山之巅、闽水之源”。

建宁虽小,却有着厚重历史与时代活力:千年置县史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发祥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而“中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超级大县”和建莲之乡、黄花梨之乡、无患子之乡等称号,又让它在现代农业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

如今,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建宁以红色为魂、绿色为基,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在红色文旅、现代农业、民生服务等领域探索创新,走出一条县域数字化转型的智慧发展路径。

10月14日-1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将走进建宁,探寻数字技术为这片热土注入新动能的路径,解码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建宁方案”。

从红色电波到数字沉浸体验

建宁是红色革命老区,曾为红一方面军暨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中革军委)和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重要驻地,是闽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闽赣省的革命中心,是红军无线电事业的发祥地和红一、红三军团山炮连的诞生地,五次反“围剿”均与建宁紧密关联,在革命战争年代有8000多名建宁子弟参加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仅剩4人。

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台旧址青云阁位于建宁县。    建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建宁曾见证红军用“一部半电台”开启无线电通信的历史瞬间,那些穿梭在烽火岁月里的电波,承载着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勇气,成为建宁珍贵的红色遗产。

如何让这份红色记忆在数字时代“活”起来?建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0年,建宁县委、县政府投入力量对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台旧址青云阁进行展陈升级,历经精心打磨,这里成为全国唯一以无线电通讯为主题的纪念馆,为红色文旅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走进这座纪念馆,数字化展陈系统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游客只需轻轻触摸屏幕,就能看到当年红军使用过的历史电文,那些带着时代印记的文字,仿佛将人们拉回战火纷飞的年代。馆内还设置有语音讲解系统,讲述红军破译敌军密码的惊险过程,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通信战线上的“无声较量”。

而VR技术的应用,也将让红色体验升级到新高度。为展现建宁县在中国无线电通信史上的突出贡献,建宁拟打造红军无线电VR虚拟展馆项目。届时,游客戴上VR设备,便能“穿越”回1931年,置身于红军无线电通信站的场景中,亲眼见证红军战士操作“一部半电台”,实现首次无线电通信的历史性时刻。

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能打破时空限制,让年轻一代更直观地理解红色历史,也将让“红色电波”在数字时代得以薪火相传,成为建宁红色文旅的独特名片。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

如果说红色文旅的数字化发展,是建宁的“精神名片”,那么现代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则是建宁夯实发展根基的一个关键举措。作为“中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超级大县”,制种产业是建宁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何用数字技术提升制种效率与质量,成为建宁发展数字农业的核心课题。

建宁莲子远近闻名,已经使用上数字化技术。  视觉中国 图

经过多年探索,建宁已搭建起“指尖+田间”的种业数字化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农民告别“靠天吃饭、凭经验种地”的传统模式。

“建宁有种”大数据服务平台与“粮生宝”手机APP,成为农民种地的“好帮手”。打开手机APP,农民可以实时查看土壤的湿度、肥力等环境数据,系统会根据这些数据精准测算灌溉量,避免水资源浪费;遇到农忙时节,还能通过APP一键预约农机服务,无需再四处奔波联系,大大节省了时间与人力成本。

不仅如此,这一数字化体系还实现了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比一”线上管理。从种子下地到收割加工,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会实时上传至平台,农民与企业可以随时查看进度,确保种子质量可控。

在先正达集团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数字化的力量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数字化分拣、仓储系统,通过智能设备精准筛选优质种子,将种子加工效率提升40%以上;同时,依托区块链技术,每一批种子的生产时间、检验报告、流通路径等信息都被记录在案,消费者扫码就能追溯源头,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上了一道“保险锁”。

除了制种产业,建宁的特色农产品也借助数字化,实现品质与品牌的双重提升。

在绿源果业的黄花梨种植基地,每一颗黄花梨都拥有专属的“数字身份证”。从开花、疏果、施肥到采摘,农技人员会将全程操作与生长数据详细录入福建省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追溯系统。消费者购买时,只需扫描果实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黄花梨的“成长日记”,了解其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吃得更放心,也让建宁黄花梨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建宁莲子以品质好而闻名,在“福九味”建莲子数字服务云平台的助力下,建宁的莲子产业也迎来新发展。该平台整合了莲子种植技术指导、全程质量追溯、实时数据采集等功能,构建起覆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链条数字服务体系。

截至今年9月中旬,该平台已经接入建宁全县80%以上的莲子种植基地,累计服务农户3000余户,不仅帮助农户解决了种植技术难题,还打通了销售渠道,带动莲子产业产值提升15%,让更多农民通过数字技术尝到增收的甜头。

数字支撑全域民生精细化服务

建宁的数字化转型,不止停留在产业层面,更延伸到民生服务的方方面面。

在明一乳业的生产车间,数字传感器24小时实时监控牛奶的温度、酸度、微生物含量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会同步传输至建宁县市场监管局的智慧监管平台。一旦指标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报警信号,监管人员能第一时间介入处理,实现“从牧场到奶瓶”的全程监管,守护居民的食品安全。

另一边的建宁电商产业园,通过开设直播带货、短视频运营、电商运营等课程,已经累计培训各类电商能人6800余人,孵化培育近300家电商企业。这些电商企业将建宁的莲子、黄花梨、大米等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更多人了解建宁、爱上建宁的特产。

建宁在农业、交通、教育等领域广泛使用数字化技术,图为建宁县城夜景。    视觉中国 图

与此同时,交通与教育的数字化升级,也给建宁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建宁县交通局打造的“客货邮+智慧公路”系统,整合了客运班车、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等资源,在乡镇设立服务站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收发快递、寄售农产品,彻底解决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打通了农产品出村、工业品进村的“双向通道”。

而建宁一中的“智慧校园”建设,则让教学模式发生了新变化:电子班牌实时显示课程表、校园通知,方便师生查看;互动白板与智慧课堂系统的应用,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可以通过设备参与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更活跃,教学效果也显著提升。

此外,“数字建宁”平台整合了公安、城管、民政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资源,搭建起民生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居民遇到邻里纠纷、道路积水、垃圾分类等问题,只需打开手机APP,拍照上传问题详情,后台系统会自动将问题分派给对应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接到任务后,会及时上门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居民,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及时响应”,让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提升。

从红色记忆的数字化传承,到现代农业的智能化升级,再到民生服务的精细化落地,建宁县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写下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海报设计  郑达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