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暨全球工程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工程智能化是本次大会的一大热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工程中的智能化探索实践以及发展趋势各抒己见。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程建军在发表题为《引领信息通信融合创新,筑牢“AI+”时代数智根基》的演讲时表示,在过去十年里,信息通信行业的业务模式、服务对象等都在发生变化,工程技术面临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机遇,进行多维度的颠覆性创新。
程建军表示,当前通信行业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信息和能量不再分离,瓦特和比特日趋融合。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数据等信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能量,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脑机接口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同时,硅基生命也正在融入人类社会,譬如智能机器人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不断创造新的信息。
信息和能量的融合促使人类不断拓展活动边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也在加速融合发展。如今,数字空间不再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简单复制,而是成为承载人们娱乐、沟通,从事生产制造、科学探索的空间。
通信行业从过去单纯提供连接服务向全生命周期的新型信息服务转变,以往的信息通讯已经转变为信息的生产、传输、存储、处理以及应用的全流程、长链条服务,形成了深度融合的新型信息服务生态。
程建军透露,今年的上半年,中国移动的话音和短信业务的收入已经从10年前占营收总额的77%降到了现在不到9%。同时,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赋能服务的收入则出现了快速提升,目前已经占比达到33.6%。
从服务对象来看,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对象已经从人与人的互联变成了万物互联,乃至人、机器、物体以及智能体等多元主体的万物智联,“有学者预测到2030年,智能体数量会达到百亿,远大于人类群体。”
通信服务的方式也从静态资源的供给到智能服务化的供给转变。从以往的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再发展到千场景、千面。中国移动目前研发了万亿参数的九天大模型,在各个垂直领域的应用达到900多项,打造的灵犀智能体的月活客户7000万客户。
程建军表示,在信息通讯的工程科技领域,目前也面临一些挑战,已经不能依赖单一学科的发展,单一学科发展已经触及理论及工程极限,譬如广域传输时延遇到光纤介质的物理极限,单芯片集成度触及摩尔定律边界等。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通信工程不仅仅需要解决通讯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感知、算力、智能、数据的存储传输、安全等多维问题。在他看来,必须打破学科边界,通过调动不同领域的资源进行整合,跨系统的能力交互,才能来解决信息通讯行业面临的工程技术难度。

此外,传统的绿色安全体系也难以满足未来可持续发展需求,过去的“外挂式”、“补丁式”的安全体系难以胜任更复杂系统的防护,现有单领域、分布式节能技术难以满足超密集、高密度的通信系统的绿色要求。比如在数据中心建设中,利用液冷等绿色技术,力求在算力增长和能耗控制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在5G网络基站的建设过程中引入智能化技术,开展全流程节能,助力网络能效的提升。“但是,这些传统的技术路径面临很高的复杂度,要想继续取得能耗的下降,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下一代信息中心领域的发展。”
程建军认为,信息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要深入把握AI时代的机遇,综合利用架构创新、工程创新的手段,兼顾经济性、规模性、通用性、多样性、确定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来构建新型的信息基础设施。在他看来,新的理论、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架构等多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是突破工程技术瓶颈的发展路径,是应对全球挑战网络发展矛盾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