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刀剑入鞘不掉出来,有n种办法。过去听评书,经常听到一句话:用手一按绷簧,仓啷啷亮出宝剑。这个绷簧应该就是一种有弹性的卡锁装置,插入宝剑将宝剑锁住,按动绷簧即可解锁。说实话,只是听说,没见过实物。不过,正好家里有一把小孩的玩具枪,弹夹可插入拔下,如同将宝剑插入抽出一样。大家看一下,弹夹上有一个凹槽,枪身的插口旁边有一个按钮,大概就相当于宝剑的绷簧。这个按钮就是一个杠杆,可绕枪身上的转轴(支点)转动,一根弹簧将按钮里端压住,阻碍按钮转动,插入弹夹时,弹夹对按钮里端施加推力,使按钮(杠杆)转动,凹槽进入后,弹簧将按钮推回,卡在凹槽上,使弹夹不能脱落。拔弹夹时,手指对按钮施加压力,使按钮转动,卡在凹槽内的部分从凹槽中出来,弹夹即不受阻挡,一拔而出。将弹夹插入枪身,就被按钮卡住,硬往外拔弹夹拔不出来,用手压下按钮才能将弹夹拔出来。最后,看段视频。
2,谢谢邀请,谢谢。关于剑与鞘的问题,回答已经很多了,没有细看过。但从粗略浏览中能看出,多数人是从“现代人”的观念和工艺上“论述”,剑与鞘的问题。我很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我经历和见过的民间与古代的刀剑中。所谓的“卡扣”都是“想象”出来的,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剑问世以后,它的“公用”就是“猎杀”。那么,这种“狩猎”是“有准备”又“突发状况”的随机性很强。试想,你设置了“开关”,在突发状况的情况下,因“开关问题”锁死或“卡住”,你不是找死吗?千钧一发之极,抽刀都嫌慢,你还要记得“密码”,你不死,谁死!?再者说,受到“工艺技术手段”的限制。得心应手的“卡钮,扳机”也不是所有“制刀工匠”所能为之的。我们先来看看,“最初的剑鞘”是怎么来的。“鞘”是为“剑”而生,它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护人。不能发生“误伤”;二、防锈。青铜也好,钢铁也罢,氧化锈蚀在所难免。更何况“嗜血成性”的武器,剑。因此,鞘里有“油”或“蜡”正常。如果加“第三功能”,就是“佩戴方便”。那么,最初的“剑鞘”是怎么制成的呢?为了达到,制作简单,而又“合体”,且插拔舒适的目的,怎么办呢?古人非常聪明,他们使用的是“裹剑法”。就是先用“麻”等柔性物质裹住“宝剑”剑身,达到所需厚度之后,固定。然后,使用“漆”涂抹外部。比如,大漆。待半干定型后,拔出宝剑。干透的“剑壳”,就是“鞘”了。之后,进行外部的加固和装饰……至今,民间依然在使用这种方法做“简易刀鞘”。另一种是“木制”,镶铜制镂花纹样或编结皮条佩戴扣头挂环等等属于“精工高档”剑鞘。具体工艺做法和细节不做一一赘述。众所周知,宝剑有“短剑”和“长剑”之分,除了礼仪、装饰性的“文官”之剑,还有“武官”“将士们”的实战之剑。有“轻”、“重”之分。除去所有的“不同”,它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这就是:是剑,必有鞘。“……刀剑入鞘后为什么不会掉出来,……用什么固定的?”本文上半部分已经“回顾”了剑鞘的“历史”和“由来”,以及其“作用”。那么,刀剑入鞘后究竟会不会“掉出来”呢?一般不会,为什么呢,我们先从剑的佩挂方式说起。佩剑,不管是防身的“短剑”,还是披挂上阵的“长刀剑”。它们都是“卡配套挂在腰间”的,这是为了“插拔抽取方便”而设置的。由于剑身比剑把长,再加上剑鞘。剑的整体重量分布以及挂环位置,鞘远比“剑把”多的多。因此,剑锋始终朝下,是自然倾斜下垂状态。这样,不管是“奔跑”或“骑马”的颠簸。剑被甩出去的几率微乎其微,除非“剑鞘老化,松弛”。通常,剑插进剑鞘都是“紧紧的”,不用力拔,是出不来的。这件“衣服”必须合体,不能“逛荡”。剑鞘的内部材质也是多年来“实战”,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果。既要“裹住剑身”,又不能“伤到剑刃”。而且,一定要“保证”插拔自如、紧凑。还记得“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秦王的佩剑是长剑,当遇到“荆轲行刺”时,情急之下“没拔出来”。仓皇躲避之时,侍从提示:背上抽刀!秦王猛醒,拔出了利剑……想想看,拔都拔不“出来”,还怎么指望它“自己甩出去”?那么,有没有带“卡扣”和“机关”的剑鞘呢?有,不过都是近现代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