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聊聊山西省的具体情况。山西省是我国中部六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华北地区的省份。按照2020年七普统计的数据,山西省总人口3490多万人。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来说,这样的人口基数并不算少。2021年,山西省的GDP总量达到了2.25万亿。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产业转型的完成、道路交通的改善,山西省的发展非常迅猛。
山西省的地形结构比较复杂,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山西北部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骑兵的天然屏障。其中,大同、太原都属于标准的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山西省下辖了11个地级市,分别是: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运城市、忻州市、临汾市、吕梁市。其中,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山西省经济最强的城市。
山西省的地形结构很复杂,以山地、丘陵、坡地为主。作者曾经去过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和吕梁市,对于山西省的地形,印象深刻。在明朝统治时期,明朝在山西省组建了大同镇、太原镇,都属于军事重镇。在抗战时期,八路军仍然能够利用山西各地的复杂地形,展开运动战,组建了一系列的根据地,英勇抗击日本军队。
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朝几百年时间的完善和调整,逐步形成了内陆各省的基本框架格局。截至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山西省形成了9个府、10个直隶州的区划格局,分别是: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汾州府、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泽州府、蒲州府、辽州、沁州、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解州、绛州、吉州、隰州。
山西省划分了19个州府,就是因为山西省的地形结构复杂。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各地军阀相互进攻、争夺地盘,对山西各地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阶段。
在山西省境内,设立了一系列的专区、地级市。太原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环境非常重要,山西省组建了太原地级市。50年代,我国逐步开始了156个重要项目。其中,相当一部分项目都设立在太原市。起初,太原市仅仅管理了主城区,并且划分为5个区。1951年,汾阳专区的晋源县,划入了太原市管理。1953年,晋源县被撤销,组建了晋源区。
此时,太原市合计下辖了6个区,分别是:南城区、北城区、新城区、小店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在这一阶段,太原市的管辖范围有限。1957年,太原市的新城区、小店区、万柏林区、晋源区等4个区被全部撤销,合并组建为郊区。此时,太原市的区划调整为3个区。1958年,太原市陆续组建了河西区、古交工矿区,形成了5个区的区划格局。
1959年,为了扩大太原市的管辖范围,进一步发展经济,晋中专区的清徐县、晋北专区的阳曲县,陆续划入了太原市管理,太原市形成了5个区、2个县的区划格局。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山西省的各个专区,陆续更名为地区。
1970年,鉴于郊区的面积太大,太原市的郊区被撤销,组建了南郊区、北郊区。1972年,吕梁地区的娄烦县,划入了太原市管理,太原市的区划调整为6个区、3个县的区划。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各省的各个地区,陆续开始了区划调整。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1988年,太原市的古交工矿区被撤销,组建了古交县级市。
太原市形成了5个区、1个县级市、3个县的区划格局,这一阶段,太原市的主城区比较复杂,管辖难度很大。1997年,太原市的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等5个区,被全部撤销,陆续组建了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截止这个时候,太原市6个区、1个县级市、3个县的区划格局,已经彻底形成。